专题 专题丨道县红色印记
道县红色印记⑲丨红色故事:一个渡口变通途
红网时刻 字号:
2022-09-23 08:34:10

图片4.jpg

湖南道县审章塘瑶族乡茶园渡口。周镜忠/摄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小峰 周镜忠 李胜全 道县报道

1934年夏,红六军团西征,原准备在永州市零陵强渡湘江前往湘西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遇强敌阻拦未果,突然绕道阳明山从新田宁远方向朝道县而来。

主力进入道县,兵分两路,军团首长随左路约6000余人于9月1日经后江桥村到黄家,击溃“铲共义勇队”,中午时分到达潇水上游的茶园渡口。

茶园渡口位于潇水上游支流沱水的中段,距县城35公里,当时为沿岸东西几个乡的交通要道。沱水东岸是一片开阔的稻田,西岸是茂密的山林。河面宽度约为40米,河床深,水流湍急,无法涉渡。防守在这里的“铲共义勇队”早把渡船赶走了,沿河两岸的民用船只也在保甲长的责令下,沉入河底。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试图阻止红军渡河。在红军先头部队的凌厉攻势下,防守渡口的“铲共义勇队”溃败。与此同时,湘敌刘建绪部两个师在后面死死地咬住红军不放,红军又一时无法渡河,形势十分危急。萧克军团长也因为找不到船只和向导十分焦急。侦察员找来一个老汉,受国民党反共宣传政策影响,老汉心里十分害怕,不回答问话。后来萧克军团长再三说明这支队伍是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部队,希望老汉打消顾虑。老汉见眼前的这位红军首长急得团团转,但却没有因为着急而动粗,去强人所难,红军战士也不像之前国民党宣传的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老汉放下顾虑,答应帮助红军。红军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到沉到河底的船只,红军从河中打捞起沉船,又迅速找来木板和树子,老百姓用石磨吊门板,很快就架好了一座三米多宽的简易浮桥,顺利地渡过了沱水。当晚,与右路军汇合于杨柳塘村。为摆脱湘敌尾追,午夜时分,冒着大雨急行军前往湘桂交界的蒋家岭村。

两个多个月后的1934年11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从葫芦岩和茶园两个渡口渡过潇水。此时的茶园人民同上次一样,出渡船、出木头、出门板帮助红军架浮桥过潇水。当时,茶园村的欧正济准备建房子用的几百根杉木,堆放在河边,红军要架浮桥,欧正济十分慷慨地把一堆杉木借给红军用于架浮桥。此次架浮桥用了半天时间,浮桥刚架好,红九军团的部队马上就过了浮桥。红九军团过渡茶园后,往永明方向走,后来的红五军团十三师的一部分红军战士也从茶园渡口过渡。之后,马上撤毁浮桥,负责殿后任务的红五军团于渡口西岸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李云杰、王东原部从葫芦岩、茶园抢渡潇水,此战犹为激烈,英勇的红军战士迫使敌军从井塘进入江华界牌境内,延迟敌人过潇水,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图片5.jpg

审章塘瑶族乡葫芦岩渡口至茶园渡口。周镜忠/摄

茶园渡口,为红军渡潇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管敌人反共政策如何宣传,但红军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给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正义面前,茶园渡口化天堑为通途,于敌人面前,茶园渡口变通途为天堑。红军走后,人们还经常谈起红军待老百姓如亲人的种种事情。

相关阅读:

道县红色印记①丨红色故事:一个竹碗寄深情

道县红色印记②丨红色故事:一座浮桥迎红军

道县红色印记③丨红色故事:一杆步枪提士气

道县红色印记④丨红色故事:一座古城阻敌兵

道县红色印记⑤丨红色故事:一口古井续恩情

道县红色印记⑥丨红色故事:一扇木门行军急

道县红色印记⑦丨红色故事:一座古桥慰红军

道县红色印记⑧丨红色故事:一个决策引争论

道县红色印记⑨丨红色故事:一组命令出重围

道县红色印记⑩丨红色故事:一支后卫担重任

道县红色印记⑪丨红色故事:一把风药暖心田

道县红色印记⑫丨红色故事:一条标语宣传广

道县红色印记⑬丨红色故事:一块竹片写借据

道县红色印记⑭丨红色故事:一个关口启征程

道县红色印记⑮丨红色故事:一个村落再动员

道县红色印记⑯丨红色故事:一个红薯严纪律

道县红色印记⑰丨红色故事:一条大江遭敌袭

道县红色印记⑱丨红色故事:一座山岭生离别


来源:红网

作者:唐小峰 周镜忠 李胜全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