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道县红色印记
道县红色印记⑬丨红色故事:一块竹片写借据
红网时刻
2022-09-20 10:19:36
字号:

图片27.jpg

道县白芒铺镇徂復村。何上进/摄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周镜忠 何上进 李胜全 道县报道

1934年11月下旬,红三军团5师有一支部队从湖南宁远县进入道县白芒铺镇精华村(现名徂復村),战士们在村里宗祠住了一晚,当时还在较远的地方安了几处岗哨。红军对群众秋毫无犯,给群众留下了良好印象。

村民蒋上洪感恩于红军不扰民的严明纪律,主动杀了一头一百多斤的年猪犒劳红军,当时住在村里的红军大约有一个连一百多人。司务长向连长汇报,说他身上的钱不够买下老乡的这头猪。连长说,钱不够,咱们要立下借据,将来一定要偿还。可是当时身边没有写借据的纸张,找了几户人家都没有。于是,司务长用毛笔蘸着红墨水在一块大约一尺长、20厘米宽的竹片上写上借据交给了蒋上洪。红军长征过道县后,这块写有借据的竹片一直放在蒋上洪家中。

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借东西要还,这些是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一个重要纪律,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颁布的。1928年4月3日上午,毛泽东身着灰布军装,健步登上湖南桂东县沙田镇田边临时搭起的土台。他首先向部队讲述没有纪律不成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就不能打胜仗的道理。对部队存在的一些违纪现象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他逐条逐项地向部队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从那天起,红军战士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刷在墙壁上,写在背包上,铁的纪律在人民军队中迅速贯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第一次以军规的形式突出强调了革命军队的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被誉为“第一军规”,从此,人民军队有了治军法宝。后来根据革命发展,《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修改完善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民军队沿用至今的统一纪律,被谱写成歌曲传唱至今。

1993年,蒋上洪的孙女拿这块竹片与村里的蒋小荣一起玩耍,把这块竹片给了蒋小荣。蒋小荣当时9岁,正在读小学,她记得上面的字是红色的,“红军”两个字很清晰,还有一些小字的内容记得不太清楚了,她还记得这块竹片被烧了一小段。当时她想把这块竹片藏起来,先是插在墙缝里,后来觉得不妥,就用布把竹片包好,放在妈妈的柜子里,后来旧房被拆除,就没有找到这块竹片了,留下了深深遗憾。

据村民反映,红军对老百姓十分客气,村民们也主动帮助红军,还给红军当向导、做担架、抬伤员。村民蒋人政的父亲蒋上林,当时年轻力壮,两个人被请去杀猪,与红军一起吃了一顿猪肉饭,红军还把猪皮、下水等作为工钱分给两人。

红军过村里时,一名受伤掉队的红军战士留了下来,在村民蒋上游家养伤近一年。蒋上游教他做裁缝,红军战士伤好后才去找部队。据蒋上游的孙女蒋秀英以及村民说,蒋上游对学徒要求很严,对学习不进步的学徒要用竹板打手以示惩罚。

听村里老人家讲,1934年11月23日那天,附近的宁远县梅岗乡刘家村村民刘昌明与叔叔正在地里挖红薯,有3个红军朝他们走来,有一位红军说:“老乡请你们帮我们一下,有个红军受了伤,脚走不动,请抬他一段路。”他俩爽快地答应,从梅岗刘家村一直抬到白芒铺镇的西源村。因敌机轰炸,红军叫他俩叔侄卧倒。从西源村返回宁远时,红军给他俩开了路条,给每人一块银圆。

村民蒋人龙等还听家中长辈讲,1934年11月23日,红军在道县县城击中敌人一架飞机。飞机在徂復村黄泥石坠落前,经过精华村扔了三颗炸弹,当场炸死在地里劳作的两位村民。这两个村民手拿长长的竹子,飞行员以为是红军拿枪射击赶紧扔了炸弹。其中有一颗炸弹是一枚哑弹,村民蒋上林与蒋学祖抬着这枚哑弹送到了县城。

注:本文通过湖南道县徂復村村民蒋人龙、蒋人政、蒋小荣口述后整理。

相关阅读:

道县红色印记①丨红色故事:一个竹碗寄深情

道县红色印记②丨红色故事:一座浮桥迎红军

道县红色印记③丨红色故事:一杆步枪提士气

道县红色印记④丨红色故事:一座古城阻敌兵

道县红色印记⑤丨红色故事:一口古井续恩情

道县红色印记⑥丨红色故事:一扇木门行军急

道县红色印记⑦丨红色故事:一座古桥慰红军

道县红色印记⑧丨红色故事:一个决策引争论

道县红色印记⑨丨红色故事:一组命令出重围

道县红色印记⑩丨红色故事:一支后卫担重任

道县红色印记⑪丨红色故事:一把风药暖心田

道县红色印记⑫丨红色故事:一条标语宣传广

来源:红网

作者:周镜忠 何上进 李胜全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