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道县红色印记
道县红色印记②丨红色故事:一座浮桥迎红军
红网时刻 字号:
2022-09-14 09:48:46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周镜忠 李胜全 道县报道

湖南道县上关潇水河红军渡位于县城与上关街道水南村之间潇水河上。浮桥建于宋嘉定年间,距今有800年历史。红军渡浮桥与道县龙舟有很大关系。道县自古民风强悍,潇水河上龙舟众多,官府怕民众以划龙舟聚众闹事,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道州守备韩事祈革龙舟40艘,以铁链锁之,重修水南浮桥(红军渡)。浮桥是道(县)宁(远)蓝(山)官道交通要塞。自古,浮桥南北两码头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北码头是有名的西门街、南门口,南码头临潇水河建有观澜亭,码头后面是水南古街。红军渡周边文物古迹众多,陈树湘纪念亭、红军墙、石城墙、寇公楼、恩荣进士坊等。红军渡现仍为水南村通往县城的主要通道,往来船只也需通过红军渡。

图片2.jpg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道县。11月1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接到师部命令。限11月18日拂晓前相机占领道县城,阻止由零陵向道县前进之湘敌。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急行军100公里向道县开进,占领了道县城南潇水河东岸的水南街。平时横卧河中的浮桥,已被敌人拆散成零星的船只,搬到河对岸,无法过河。对岸城墙上,国民党机枪封锁着渡口。红四团的战士们隔河向敌人喊话进行宣传攻势。

道县濂溪街道居民蔡绍华的爷爷蔡如燕(后来改名蔡子奎)当时在县城南门口外潇水河边开了一间米粉店。11月17日下午红军到了县城对面的水南村后,国民党保安团对未曾外逃的老百姓说:“红军来了要打战了,快进城。”把蔡如燕他们大部分老百姓喊进了城墙内。

当日傍晚,红军在对面水南村向城内守敌喊话时,蔡如燕和表兄黄玉祥、老庚王志生正躲在在南门城楼上偷看水南那边的情况,把红军的喊话听得清清楚楚。18日凌晨,红军又开始向城内的群众不断喊话:对河的同志,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自己的队伍,是要打倒土豪劣绅的,请你们把浮桥放过来好吗……

蔡如燕他们嘀咕:“昨晚红军在水南村住了一晚,没见扰民的事情,看来他们讲的是真的。”蔡如燕、黄玉祥、王志生三人一合计,决定溜下城墙去撑浮桥过河。在城南门外附近河边,三人又找到邓告告、周六崽、何友友等年轻人帮忙,到附近居民家中拿来晾衣的竹竿,准备把浮桥往对岸红军那边撑去。此时,红军工兵排长正带着三个战士从对面水南码头游水过来。

1994年8月30日,蔡如燕托人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为红军架桥带路》,文章详细地叙述了当年帮助红军撑船架桥的事情: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公历1934年11月17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到了道县水南村。因浮桥被国民党放至潇水河靠城一侧,红军不能过河,用喇叭筒在对岸喊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是兄弟,我们要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请把浮桥放过来……道县守城的保安团没放浮桥过去。第二天(1934年11月18日)清晨,红军在水南村码头上对群众喊话:对河的同志,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要打倒土豪劣绅,是保护人民的,请你们把浮桥放过来好吗……我们六个人及时拿了别人家晾衣的竹竿,把浮桥往对岸撑去。红军见了,就有四位战士下水游来接应(其中一位牺牲)。他们靠近时,我们把他们拉上浮桥,当时已进入冬季,打霜天,吹着北风,红军战士冷得发抖,我们脱衣给他们换掉湿衣后,共同把浮桥撑往对岸。说来也巧,恐怕是红军的福气大,我们没有撑船的专门工具和技术,只借助着北风,用竹竿很快就把由25只木船组成、上面架铺着木料、全长130余米的浮桥撑到了水南村岸边。

蔡如燕在回忆文章《我为红军架桥带路》写道:把浮桥拴好后,红军叫我们扛着竹竿,给我们照了相,之后把我们接到了水南村码头上边住满了红军的洪十九家里。姓耿和姓杨的首长(新中国成立后知道他们是耿飚和杨成武同志)跟我们握了手,用饭、肉招待我们。这时耿飚同志与进进出出的红军同志在忙着公事。杨成武同志为我们上菜端饭。吃完饭后,红军给了我们每人一张印有镰刀斧头的证件,并告诉我们以后凭它联系。我们吃饭时,红军已在过河,吃完饭后我们和红军队伍一起过了河。因国民党已将城南门用石头堵住了,我带着红军绕道湾里街从西门进城一一红军耿杨部进驻国民党县政府。我们同红军进城时,见城内外都已驻扎了红军,旧政府周围都是红军。耿杨部进驻旧政府之后红军拆除了城南门堵门的石头,老百姓都可以自由进出。红军的岗哨设在潇水河边浮桥的码头上。

对于当年道县群众帮助红军架桥,耿彪在回忆录中写得很清楚:天将亮,浮水的已上了对岸的船,船夫忙手忙脚地拿了几套衣服给他们穿上,当时城门旁边的群众很快地跑到河边来帮助我们的工兵架桥和撑船,不上十分钟,架设好了一座四米宽可以通过四路纵队的大桥。

图片3.jpg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当年帮助红军的几位老乡都已不在人世,只有帮助红军渡河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如今的浮桥,被当地人称为——“红军桥”,如今的渡口,人们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渡”,成为道县远近闻名的一处红色景点。

浮桥架好后,耿飚命令红4团各部迅速按预定方案行动,他在《占领道州城的经过》回忆文章中写道:突击部队(一个营)开始过桥,由南门的城墙上面向东西各分一个连,沿城前进,其余的一个连及营部直出北门,并占领在东、北两门外之堡垒,向通零陵方向警戒。当时红5团亦由道县城河的上游过来,占领了道县城的西门及西门外一带阵地,向蒋家岭方向警戒着。耿飚率队入城经过搜索后,即派出步兵二连,由李参谋长率领,向零陵方向前出一日行程侦察,向敌人行动,并利用沿途电话通讯,待命撤回。侦察部队派出后,进入了北门城外村庄隐蔽休息。待将前面的地形及道路侦察完毕详密地配备了警戒,预定了紧急时的处置,向当地群众进行了宿营的宣传解释后,各部队开始进入宿营地。后面的部队(师直属队及友军)继续不断地开进道州城……

11月18日上午,周恩来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第二次到红一军团1师3团,亲自率领3团抢占蓝山县城。占领蓝山便可掩护红军主力向道州通过。当日晚16时30分,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向各军团、纵队首长下达向道县、江华、永明地域转移的命令。11月19日至25日,中央主力在道县城南各渡口至葫芦岩、茶园渡口一线全部渡过潇水,并前进至湘桂边境湖南永安关一侧,蒋介石在潇水以东地区合击红军于宁远县天堂圩与道县潇水之间的计划完全落空。转瞬之间,潇水河成为湘江战役阻击敌军的一道天然屏障。

相关阅读:

道县红色印记①丨红色故事:一个竹碗寄深情

来源:红网

作者:周镜忠 李胜全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