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杨志存: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⑳边读电大边练笔,每天飞来稿费单

2020-05-31 21:21:25 红网时刻

编者按

疫情期间,很多人开始停下脚步,关注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这段时间,《中国围棋年鉴》编撰者杨志存,在家写下《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回忆录。从他个人的视野和世界,你可以看到湖南围棋乃至中国围棋的发展历程,甚至可以一窥时代的风云变幻。这是一个人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折射。

562ed09d-8d9e-483b-85e2-d7f79ab87ae9.jpg

往期回顾

①学龄前记忆

②难忘瑶岗仙(上)

③难忘瑶岗仙(下)

④在株洲的岁月

⑤追忆在长沙时光(上)

⑥追忆在长沙时光(下)

⑦动荡年代回眸

⑧南腰山,难忘知青经历

⑨围棋起点:长城汽修厂当学徒

⑩在东区革委会工作的岁月

⑪东区鱼塘街,围棋之路在此确定

⑫成立省棋协,走进新时代

⑬1980的乐山,湖南围棋发令起跑

⑭洛阳全国赛,围棋湘军铩羽而归

⑮1982,湖南首个少儿围棋班诞生

⑯1984,当了回“爱情”信使

⑰为聂卫平、马晓春当裁判长

⑱东区政府,难忘的人和事

⑲镜头下,体育作品源源不断

作者简介

杨志存:国家级围棋裁判,湖南省棋类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棋类协会围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围棋报》特约记者,《中国围棋年鉴》编撰者,知名围棋活动家、围棋评论家,少儿围棋培训专家。


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⑳边读电大边练笔,每天飞来稿费单

1985年,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强力推动下,湖南围棋发展步入快车道。

当年,我正在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学专业,我这个老三届初中生基础知识还挺扎实,在湖南省重点名校长沙第五中学(现雅礼中学)初76班学习时,成绩在班上总体居中上游,其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文科类处上游;数学、物理、化学、俄语等理科类居中游。

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喜欢写点小文练笔,作文常在85分以上,好多次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1972年,我到长沙市东区革命委员会宣传组工作后,便开始写新闻稿,经常在《长沙日报》和之后的《长沙晚报》发表,不久就被聘为该报的通讯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被聘为特约通讯员。我主要结合本职工作写些体育稿件,给《长沙晚报》投稿基本上是每投必用。之后,又陆续为《湖南体育报》(体坛周报前身)《湖南日报》等写稿,见报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32.jpg

1986年5月28日,《钱宇平会再度“削发”吗?》

1971年在长城汽车修理厂学徒时,恰逢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群众都推荐我入学,厂领导称,你是东区梯队干部培养对象,不能走,就改为推荐同班组蒋之捷,我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深造机会。我也曾于1977年要求参加高考,但被东区政府领导以工作需要为由劝阻而放弃。

到了1985年,区领导批准其他干部脱产读电大,强调工作原因,只允许我半脱产读电大,这让我觉得很不公平,便下决心电大毕业后离开东区政府,到合适的单位专攻围棋学术。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40.jpg

1986年12月5日,《“悬崖”边上压千钧——聂卫平力克片冈聪》。

在读电大期间,我边读书,边写围棋新闻稿,大量文章不时见报,几乎每天都要到区政府收发室领取稿费汇款单,那时月工资48元,收入可观的稿费不时超过月工资,着实让同事们眼红。回顾起来,既读了书,又练了笔;既宣传了围棋,又有收入,那段时间真是快乐得很啊。

1986年2月25日,在湖南省围棋选拔赛中,刚进入省围棋集训队的东区少儿围棋班12岁吴新宇力克省冠军易和平,轰动赛场。我作为吴新宇的教练便写了几篇消息、特写、通讯,反响很大。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44.jpg

1987年4月1日,《世纪大战见分晓 宇宙深处起旋风——聂卫平力克武宫正树记详》。

3月20日,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日本揭开战幕,《长沙晚报》为此开辟专栏,特约我撰稿,一年中,围绕此专题写了18篇系列报道,预测、棋评、特写、摄影一齐上,收到了读者们的好评。

其中,《世纪大战见分晓 宇宙深处起旋风——聂卫平力克武宫正树记详》在当时荣获湖南省体育新闻三等奖。随后,聂卫平力拔日军主帅大竹英雄,中国实现大逆转,赢得了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胜利,我也及时发出报道,为中国围棋摇旗呐喊。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47.jpg

1987年4月20日,《“旋风”能否拔大竹?》

记得那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捷报后,举国欢腾,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中央领导向聂卫平祝贺并为其接机,国家体委在人民大会堂还为中国队举行了庆功会。一时间,神州大地的围棋热一浪高过一浪。而我自己,也为当时能够完整参与报道全过程而感到自豪。

1988年8月,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毕业论文便是《棋类运动新闻报道初探》。那时,对我个人来说是人生又一拐点,半脱产苦读三年后,拿到了电大新闻学专业文凭,早就知道我弃政想法的新闻界朋友纷纷邀我加盟。其中,《长沙晚报》时事文体部主任王鸾章几次动员我入报社;《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也数次做我工作,请我做专职围棋记者。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50.jpg

1987年6月10日,《他们为何能连胜?——从中日围棋擂台赛看心理素质的作用》

在我犹豫不决时,时任长沙市总工会宣传部体育干部的李坤仁和位于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宫体育组组长的李中节一起约了我谈话,告诉我位于东塘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宫——长沙市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已落成,正在招兵买马,网罗人才。他俩竭力推荐我去竞聘体育部部长。

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放弃新闻单位。理由是,报社虽与我学的新闻专业对口,但是到了报社就捆住了手脚,从事围棋培训、组织围棋活动都成了非本职工作,每天要完成采编任务,基本上没时间从事围棋活动了。而到了文化宫就可以放开手脚搞围棋,将围棋与本职工作挂钩,爱好与事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52.jpg

1987年7月29日,《“野战专家”刘小光》。

再说,业余写稿不是工作任务,没负担,写稿自由,还是一种享受。后来证明我选择对了,文化宫给我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而一个接一个的围棋赛事、活动又给我写稿以取之不尽的素材。

1985年至1988年三年间,工作、读书、写稿三不误,努力工作有写作源泉,读电大提高写作技能,写新闻报道宣传了围棋,相辅相成,成绩显著。我所写围棋稿被《体育报》《棋牌周报》《体坛周报》《围棋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围棋》月刊等全国、省、市新闻单位采用600多篇,几乎每天都有稿费汇款单飞来,月稿费超过工资是常有的事。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55.jpg

1988年7月8日,《谁能遏制“依田飓风”》。

那段时期,写得快,写得多,专门买了一台传真机传稿用,稿件被采用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多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或通讯员。我笔耕不觉得累,反而才思泉涌,不写不快,乐此不疲。

那时,我与谢锐同为《围棋报》的铁杆撰稿人,我没有去《体坛周报》,便向瞿优远推荐了《益阳日报》的谢国芳与湖北的谢锐,最终《体坛周报》选择了才华横溢的谢锐,成就了这位中国围棋的著名记者。

微信图片_20200531211759.jpg

1988年10月14日,《写在聂孤帅出征之前》。

本文经作者授权红网体育编发连载

来源:红网 作者:杨志存 编辑:符环宇--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