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声里秋味浓。
诗经里说,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在先民的视野中,蟋蟀被作为“物候”而凸显。
甲骨之上,细观“秋”字,字形上方犹如一只蟋蟀,古人借用鸣叫的秋虫,形象地表达着秋天的来临;下方一个火字,传递着禾谷熟,似火灼的丰收之意。秋收谷物,焚烧秸秆,灭除害虫,生动地传递着古人赋予秋字的深刻含义。
天地轮转,川流不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年的劳作都在此时结果。春播秋收的文化融入了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
寻着时间的脉络,在季节的交替中,古人们感受着生命的轮回,“春秋”逐渐成为了记录四季最为鲜明的特殊符号。
这是秋天盛大的恩典:大地温暖而辽阔,果实坠落的瞬间,敲击泥土的声音,是这个季节最动听的乡村音乐;河水丰盈且澄明,连鸟的翅膀也拍得更勤更清脆了。这是一年中含金量最高的季节。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万里悲秋常作客”。秋,是悲怆的感怀;“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秋,是思念的情愫;“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秋是乐达的情怀。
时至今日,“秋”被赋予了美好团圆之意。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
秋是饱满,秋是期待,秋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温情的心理认同。
红网融媒体中心出品
出品人: 舒斌
总策划: 贺弘联
策 划: 周珞 周逸峰
文 案: 王嫣
后 期: 张必闻 王波 邓琴 邓尧
配 音: 张兴莎
编 务: 秦楼 张广蓉 曾小颖 黎娜 申杰
系列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张必闻
编辑: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