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自主品牌之痛 其实是零部件之“殇”
腾讯汽车
 
04-09 11:06

日前,由《美国汽车新闻》制作的201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单发布,日本企业占到近三成,而来自全球最大车市中国的仅有2家企业入榜。博世、电装和麦格纳位居前3甲,大陆集团、爱信精机、现代摩比斯、佛吉亚、江森自控、采埃孚和李尔进入前10。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日本、德国车企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而中国自主品牌却在本土市场丢城失地。

2014年丰田全球销量达到1023万辆,同比增长3%,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汽车销量第一。大众全球销量达到1014万辆,而在此期间,中国自主品牌销量757万辆,市场占有率反而下降两个百分点以上。

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发展迟缓,拖累了整车行业的发展。

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大约有2万家之巨,但是, 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规模较小、占有率不高,更多的是扮演着供给一些诸如玻璃、后视镜、橡胶件、保险杆等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的卑微角色。而跨国公司控制了90%的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的市场份额,导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空心化”。业内人士无不痛心的指出,在中国每年高达数千万辆的整车当中,所配备的自主关键零部件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改变这种局面,就在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扶植自主零部件产业。对整车厂使用自主核心零部件进行鼓励、对社会资本投资自主技术创新核心零部件给予优惠。遗憾的是,2004年版本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取消了外商投资零部件的股比限制,为外商以控股或独资形式在华创建工厂加速扩张、抢占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被不断边缘化的自主零部件行业,更加无力走出的散弱差阴影。

而企业本身,需要眼光向外进行收购、眼光向内实现联合。

一方面通过国际化资本运作等多元途径“走出去”兼并重组,迅速获得先进技术补齐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改变整车厂家与零部件厂家单打独斗的传统做法,加强协同走联合创新之路更重要。

通过参股、控股、股份交换等形式结成互补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让自主零部件企业提早介入、参与研发、协同配合,降低生产研发成本、缩短商品开发周期、加快新品推出节奏、提升品质并稳定价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在1997年印度政府放开国内汽车行业以后,为了应对日益残酷的竞争,它采用了利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力量进行汽车新产品开发的新举措。结果,马亨德拉汽车公司总共只花费了1.2亿美元(其中还包括改造工厂的费用)就成功开发出了全新的SUV产品,并由此牢固地捍卫了自己在印度中低档SUV市场的霸主地位。马亨德拉汽车公司这家自1954年开始几十年生产低档SUV老产品、在没有任何开发新产品专长及经验,甚至连“变脸改型”之类的开发都未尝试过的“落后汽车企业”,在面对咄咄逼人的跨国集团面前,挺直了自己的脊梁,为印度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新的思路。而印度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以坚强的支撑在使马亨德拉汽车公司达到了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使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自己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双赢。“借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力量,不断开发自己整车产品”的模式,值得习惯于拿来主义的中国汽车企业借鉴。我国土生土长自主品牌生产厂家,也将从中获得企业降成本、维护并开拓市场的全新工作理念。

因此,对于自主创新的零部件,自主品牌车企需要眼光长远的加大配套额度,给其一个充分施展拳脚的舞台。

应当意识到,目前尽管有琳琅满目的优质外资汽车零部件可以利用,但是它会带来整车成本不可控、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风险。只有与自主零部件企业休戚与共,才能始终较好控制整车成本并维护本土汽车产业的安全。

跨国汽车公司嫡系零部件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在华整车工厂的订单,而自主零部件企业常常难以分得一杯羹。在此语境下,来自自家兄弟整车厂的订单就尤为宝贵。

然而,不幸的是,一些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创新产品,遭遇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涩。“出于各种考虑”,近年来,自主品牌整车厂家正愈来愈多的采用兼具品牌和性能优势的外国同类产品。使得自主技术创新的AMT、ABS、ESP、安全气囊等产品只能委身于发展空间狭小的低端配套区间,步履艰难的蹒跚前行。长期以往,巨额研发投入无法收回、产品性能持续改善难以为继,必然极大挫伤零部件行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甚至引发相关企业的生存问题。

无独有偶。我国的一些大型汽车企业也把先期合作的宝贵机会、后期配套的巨大空间让给了海外相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影响了国内企业的成长发展。一些新能源汽车产品上出现的美国混合动力装置、日本动力电池等等,无言诉说了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有识之士疾呼,新能源汽车行业有重蹈“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空心化现象”覆辙的危险。

汽车零部件的孱弱,造成了自主车企的脆弱。最短的部分决定了整体表现的“木桶原理”,提示我们坚实的自主零部件基础才能顶托起强大的自主汽车产业。待到诞生出更多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型自主零部件供应商,“中国品牌”汽车必然破茧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