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媒体与自主品牌车企共同发出联合宣言,把“自主品牌”正式更名为“中国品牌”。
其实,此举并不新鲜。
早在数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已经宣布把“自主品牌”改名“中国品牌”。然而,遗憾的是,其后依然出现了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十二连降”的令人扼腕的一幕。
从2013年1月份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其公布的销售文件中,开始使用“中国品牌”而非以前的“自主品牌”。
而2013年9月份以来,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却一直在跌跌不休。到了2014年8月份中国品牌汽车销量为54.51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滑0.99个百分点。前8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销量为466.96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4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滑2.7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下降趋势延续长达一年之久。
因此,“改名”并不是灵丹妙药。正如中汽协指出的那样:造成中国品牌困境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有差距、增速放缓和部分大城市(参配、图片、询价) 限购、外国品牌价格一再下探挤压等”。
不在上述这些方面想办法、想对策,而仅仅只是在“名字”上做表面文章,难免有点南辕北辙。
“自主品牌”今天再次强调改名“中国品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从而或多或少的提振其近年来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
但是,应当注意到,汽车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将以性价比为基础,单单靠爱国主义救不了自主品牌。
现在,信奉“身土不二”的韩国人却正愈来愈多的购买进口汽车,并不是他们“爱国心”淡漠了,而是韩国车在产品设计、车辆性能等方面尚存不足,价格又渐失优势。
相反,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的家电,也并非“爱国心”突然高涨,而是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
消费者们态度的转变无关乎民族气节,其实只是商品属性让人作出选择的使然。这充分说明爱国主义首先要建立在汽车的性价比之上。
所以,在此意义上说,对于作为商品的汽车,在销量上并不要期望“爱国主义”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汽车的商品属性决定了以性价比为基础才是颠扑不破的永恒取胜之道!
笔者认为,中国品牌要崛起,还是要依靠企业脚踏实地的做好以下功课:
持续提升品质
客观的说,自主品牌车企在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方面,还与跨国汽车公司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一些自主品牌产品被消费者放弃的背后,企业也应当反思技术是否有了大幅度进步,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是否真尽善尽美。
国内调查机构的研究曾经显示,担心“产品质量不可靠”,成了被访者不敢购买自主品牌的重要原因。
而有关专家亦指出,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忠诚度最低,还是因为产品质量性能以及购买体验、售后服务质量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从而引发他们将来购车时放弃其现有的自主品牌而更换其他品牌的车辆。
遗憾的是,一些本来在“产品品质”方面的确与外国著名品牌有差距的自主品牌,又在“售后服务品质”方面再次落后,并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把现有的顾客服务好。一些消费者满怀喜悦购买的自主品牌车辆本来只是出了小问题,但常常遭遇扯皮推诿,使消费者感受不到“爱国行为”之后被尊重的感觉。
因此,自主车企要想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培养足够的品牌忠诚度,就必须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
加强相互合作
相对于合资品牌来说,自主品牌受制于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增长,研发资金的投入常常很有限。在国际上,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大多在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两位数。而在我国,不少车企只在2%左右甚至更低。
“各自为战、重复研究、资金撒胡椒面”直接造成产品成果产出率低下、规模效益难以显现,自主品牌“抱团不足”导致产销规模较小,难以抗击市场的大风大浪,容易被跨国汽车公司各个击破。
面对老跨们的围追堵截,自主品牌之间昔日那种捉对厮杀、各怀心事互相提防、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或明或暗的相互拆台的竞争格局就要改变。
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和企业之间,主机厂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不妨创立复合开放式研究开发体系,通过统一协调、分工合作,联合起来携手攻克一些技术和产业上的共性难题,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推出速度并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获取消费者信任、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结束语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动机,它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科技、环保、交通、国防以及其他领域息息相关。
经过多年的积累,自主品牌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研发流程和品质保障体系。
通过品质改善,缩小了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提升了整体形象和市场号召力,逐步培养了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质量的宝贵信心,一些自主车企出现了销量规模快速攀升、利润大幅增长的可喜局面。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些媒体与自主品牌车企共同发出联合宣言,把“自主品牌”正式更名为“中国品牌”,体现了对自主事业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
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推动促进和呵护关爱下,肩负着中国汽车未来的自主品牌将以崭新的姿态崛起。随着自主品牌脱胎换骨般的巨大进步,届时消费者们必然会普遍自愿自发的购买其产品,而不仅仅是出于“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