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的三大院落两个在南岸,一个在北岸。谢胡子考虑到父母要谋生,大气地将座落在交通便利的北岸院落的正房一层交与他们使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南四合院,四周是两米高的青砖围墙,设有前后两个门,跨进前门是铺了青砖的前坪,迎面是一栋坐北朝南两层青砖瓦房,正房六线五间,正中是大堂屋,堂屋两边各是两间套房,每间套房有里外两间小房。正房二楼四周建有走廊,楼梯设在正房外东西两边,二楼的内部布局和一楼相同。正房两厢是两栋二层全木瓦房,东西厢房均为四线三间,东厢房楼上楼下六间全是粮食仓库,西厢房楼下一间厨房,一间澡堂,一间农具仓库,楼上三间作为佃农宿舍。
几天后,父母渡河来到北岸院落,堂屋用作店铺,父母、罗师傅和茂田分住两边的套房。临战时期,老百姓很少外出,生意比较清淡。
五月初,芙蓉岭阻击战打响了。芙蓉岭雄居湘黔公路北侧,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在此布下重兵可牢牢扼住湘黔公路及其南侧的赧水河。芙蓉岭距田家庄直线距离约为七公里。白天,父母和乡亲们躲藏在树林繁茂的后山中,站在开阔的山腰遥望东北方向,只见芙蓉岭上空二十几架日军战机在轮番轰炸国军阵地,一会儿,三十多架中美联合战机出现了,他们在空中翻转博斗,追踪厮杀,机关炮连连击发,火光闪闪;地面炮声隆隆,震耳欲聋,一架架敌机被击落,一架架日机落荒而逃。紧接着,一阵阵激烈的枪炮声,一阵阵气壮山河的呼喊声,一阵阵狼嚎鬼叫的哀号声,战场异常惨烈。战争持续了二天后,国军在洞口塘、江口、龙潭等地布下了一个更大更严密的伏击圈,为诱敌深入而主动撤离了芙蓉岭。
父亲历来胆小,他第一次看到了战争如此残酷,深深地震撼了。他害怕自己有闪失,丢下孤零零的母亲,更怕失去心爱的妻子。他整天忧虑重重,计划向更边远的长铺子、黄桥铺转移。谢胡子得知后,认真地给他分析:日军进攻的目标是芷江机场,芙蓉岭失守后,敌人主力部队一直向西进攻,其后勤保障部队的车队只会沿着公路前进;田家庄远离公路,溪流河汊密布,水田密集,纵横交错,周边又是群山环绕,汽车马车无法通行,因而,住在田家庄是最安全的。没有军事知识的父亲相信了。
1945 年 6 月 7 日,雪峰山会战以日军的彻底失败而结束,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向反攻的阶段。疏散在各地偏远农村的难民怀着胜利的喜悦陆陆续续地回到了桃花坪。田家庄周边几十里地的乡民走出山林回到家中,开始了正常的生活,父母的生意渐见兴隆。手艺人四海为家,哪里有生意就呆在哪里,况且他们在桃花坪没有私房,租店铺还要不菲的租金,在谢胡子真诚地劝告和挽留下,他们决定继续留下来。
雪峰山会战的胜利鼓舞着广大民众抗战的信心,湘中湘西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人们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父母也不例外,积极参与谢胡子倡导的捐款慰问国军的活动。谢胡子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着,为了庆祝胜利弘扬民族气节,他请来了两个戏班子,在祠堂的大戏台轮番演出《直捣黄龙洞》、《杨门女将》。戏台上身披战袍手持兵器跨着战马的岳家军、杨家将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在震天动地的呼喊声中威风凛凛地杀向外族侵略者,一个个英雄为国捐躯,一批批后来者继续奋战,一幅幅狼烟四起悲壮惨烈的古战场景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击外来侵略者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观众,戏场里人声鼎沸,喝彩声不断,掌声雷动。连续三天三夜的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无数乡民,人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演出场场爆满。每场戏毕,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抗战必胜!!!
谢胡子娶过两门亲,前妻生下一男一女后因病去世,后娶罗氏。罗氏生于 1907 年,小其夫十七岁,同样生育一男一女,女大男小。罗氏五官端正,棱角分明,面色白里透红,身材高挑而丰满,贤惠又能干,深得谢胡子喜爱。
每每闲来无事,谢胡子总会携妻子渡河到缝纫店坐坐,父母总是一边做工,一边陪着闲聊。闲谈之中,他经常会察觉到父母的难处,又不动声色地予以解决。在田家庄十个月里,两个年龄相差十八岁的忘年交成为了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朋友,这种友情穿越时空,深刻地影响了我和我的弟妹们。
1946 年初,父亲带着身怀六甲的母亲、茂田、罗师傅等依依惜别了留下永久记忆的田家庄。
日军从邵阳一路西进,沿途战火纷飞,伤亡严重,好不容易攻占了桃花坪,原以为在这个著名的商埠可以休整,补充给养。可他们却看到一间间住房门窗紧闭,一家家商铺一无所有,整个镇上空无一人,抓伕无人影,埋灶做饭无粮食,日寇愤怒了,疯狂了,一把大火将清真寺到坳街上两边的房屋烧得干干净净,成了一片焦土废墟。
父母回到桃花坪时,人们正忙于重建家园,原租住周东生的房子也被烧毁,尚在重建之中,一时半会难以完工,另外租房又很困难,无法可想的他们只好租赁江孟厚的私房。
江家位于中街,两层全木结构屋,前后共三进。前一进一层是铺面,铺面后有一间小房子,二楼有两间房子,后一进一层有一间房子、一个餐厅,二楼同样有两间房子,中间一进已完全垮塌。靠着前后进处各搭建了一个矮小的厨房,厨房之间是一个空坪。父母和一个姓李的理发匠合租整个铺面的楼上楼下,铺面一边摆放着案板和缝纫机,另一边摆放着理发椅和洗脸架。父母住在一层的房子,李师傅夫妇和罗师傅、茂田分别住在二楼的两间房。因我父母占据的面积大,租金每月四担米,“背手”( 回扣 ) 三斗米,李师傅的租金和“背手”减半。
孟厚是一个圆木匠,瘦矮个子,平时不爱收拾,鞋子喜欢拖着穿,一身邋邋遢遢。他表面木讷,不善言谈,可说出来的话牛都踩不烂,所以,人们送他一个响亮的名号:“孟老夫子”。孟老夫子比我父亲略小几岁,惰性重,是个没有担当的男人,家里有吃没吃他不急,好像不关他的事似的。
尽管如此,他还常常瞧不起别人,动不动以鄙视的目光盯着人,以酸辣尖刻的话语嘲讽人,但是,他很敬重我的父亲,人前人后总是尊称“哥哥”。
孟老夫子的老婆叫佟月娥,粗壮的中等偏高的身材,比其夫整整大一码,一张长得不太好看也不算太丑的脸,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嘴下角长着一颗很耀眼的“好吃痣”,痣上长着一撮毛。或许是孟老夫子太懒散,显懦弱,导致佟月娥异常强势和泼辣,她经常在大众广庭之下,狂言乱语随口出,痞话脏话连珠放,装疯卖傻,喜怒无常,乘人不备,谋取油水或利益,且毫无羞耻感。因此,人们给她赠送了一个响彻云霄的外号:“佟癫婆”,“孟癫婆”。而她的本名在桃花坪却很少有人知道。父母重新挂上了歇业近一年的“陈记缝纫店”的招牌,客户慕名而来,新老客户逐日增多,生意开始步入正常轨道,他们笑逐颜开,憧憬着未来,计划着下一步的发展。
同年四月,母亲生下了她们的第一个儿子,初为人母的她心里充满着喜悦和甜蜜,初为人父又是中年得子的父亲更是欢喜得不得了,每天笑嘻嘻地忙下忙上,日夜侍候月子中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健壮成长,他们给他取名“石林”,希望他像石头一样,经得起风吹雨打,一生安然无恙。母亲的奶水很多很浓,除了喂养自己的儿子,她时不时地喂养佟月娥出生不久的女儿。然而,好心不一定能换取人家的好报,尤其是像“佟癫婆”这一类人。
父亲两次截肢手术给他本来就不强壮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后因生活条件的好转体质逐步恢复,但伤口处有一个小小的孔总是发炎无法愈合。经人介绍在湘乡人吉胖子开设的中药房定制了一份价格不菲的丸药,父亲服了一半,效果明显,久治不愈的伤口小孔完全愈合了。一次母亲扫床时发现一块很小的断骨,这是根源。
一天中午,久雨放晴,红日高照,气温升高,母亲趁着冬日难得的好天气把剩下的丸药放在中间的空坪上摊晒。“佟癫婆”从外面回来看到缝衣服、理发的客户人来人往,生意兴旺,而他的丈夫自从出租了铺面房子后,再也不干老本行了,整天无所事事,东游游,西荡荡,她心中极为不爽,一肚子气无法发泄,于是气呼呼地跑到中间的空坪,口吐脏话:“妈哪个 X,敢挡老子的路。”说着,一脚踢倒放着装有丸药的竹筛的方凳,竹筛抛弃一边,丸药滚落在四周的地面上。母亲听到后面的叫骂声和竹筛凳子的倒塌声愤然而起,急步走上前去,责问道:“你无缘无故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她不由分说扬起巴掌朝我母亲的脸上打去,盛气凌人地说:“在我的屋里随我怎么做,你们受得了就租,受不了给我滚。”母亲脸上顿显五个指痕,汇聚在店铺的顾客蜂拥而至,路见不平,指责声不绝。“佟癫婆”自知理亏,又不愿认错道歉,她充分发挥善于撒泼的特长,众目睽睽之下一屁股坐在地上,不住地干嚎叫骂,眼睛余光不断地游离四向,两只手偷偷地捡起地上的丸药装入裤袋。母亲捂住被打红的脸,屈辱的泪水汪汪,父亲气愤得浑身颤抖,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没有自己的房子,租住在别人家的他们只能忍声吞气委曲求全,别无选择。
“佟癫婆”这个无赖的泼妇,在二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更加疯狂,日日自吹自己是三个阶层的人,臂戴红袖章,游走大街小巷,不是说这个人是“漏网的地主”,就是说那个人是“四类分子”,不是带人抄家,就是开批斗会,狐假虎威,风光一时,却不知冤屈了多少人,害苦了多少人。
文革结束后,镇上的人们像躲瘟疫一样断绝与她的接触,最终,她孤零零地死在自家的二楼,几天后才被其丈夫江孟厚发现,尸体的手指脚趾已被老鼠吃光了,年龄仅六十多岁。
小石林的出生给父母亲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家里时时飘荡着欢声笑语,母亲和茂田天天抱着他到街上玩耍,人见人爱。
可是,石林十个多月时,偶染风寒,发烧,上吐下泻,因无西医,中医数次诊治无效,不到一个星期,小石林夭折了。母亲痛不欲生,日不思食,夜不能寐,神魂颠倒,父亲心疼了,坚强的他忍住悲伤,忍住痛苦,不断地开导、劝慰母亲。她深深地理解他的心情,自觉若长期不能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则会严重拖累自己心爱的丈夫,摧垮自己唯一的依靠,自己还年轻,还可以继续生儿育女。此后,夫妻俩相互宽慰,相互支撑,共同携手走出了这段失子之痛的阴暗日子。
■作品介绍
《赧水情》是一部以湘西南地区一个普通家庭近百年的经历为背景描写的自传体纪实文学。作者根据耳闻目睹的事实,以细腻的手法真实地描写在大革命、抗战、解放、土改、工商业改造、“大跃进”、大饥荒、“文革”、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各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中一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叙述晚清至民国初期名震宝庆的重升行由小到大、盛极转衰的曲折过程;叙说一个青涩少年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的励志故事;描述了一个寻常家庭的悲欢喜乐。
文中的故事有别于通常的作品,没有惊天动地的场景,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一件件平平淡淡的童年趣事引人入胜,一个个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紧扣人的心弦,真实的故事,生动的形象,令人感同身受。
作者以平民的视角探索人生,揭示人性,倡导真善美,激励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奋发向上 !
全文共有三十二章,长达三十五万字,时间跨越百年,重点着墨于1960 年代至上世纪末。这是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亦是跌宕起伏、动荡不安、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人们最为追忆的岁月。本站近期进行连载。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作者陈金良,笔名良木,汉族,1951年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高级工程师。下过乡,当过工人,进过名校深造,先后在大型国企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历任科研所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荣获过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国青年发明奖、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曾任全国和省轻化工类专业学会会员、理事,有一定的专业学术影响。《赧水情》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系其创作的处女作。
交流、预订图书请联系陈金良先生,电话:13272481951或16680560731(微信同号)。
■编辑留言
一本家书抵万金。如果你也想出版个人回忆录,或者个人诗歌、散文、书画等作品集,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拥有优秀的编辑制作团队,帮您完成心愿。同时,您的优秀文稿,我们将优先刊载至快乐老人报或红网老年频道“记忆库”栏目,将您的宝贵经历、经验、人生智慧分享给更多读者。联系电话:19186980289或1867316707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