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湖南能工巧匠专题丨湖南功夫
湖南功夫⑰丨张兰:一曲丝弦声悠扬 一段说唱念平生
红网时刻
2024-05-17 22:44:07
字号:

d059ee51-a13f-484e-913a-1cb8869c42cf.jpe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陈奥男 何青 常德报道

“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个好地方伊儿哟……”常德丝弦婉转动听,一首《常德是个好地方》唱出了所有常德人的生活与记忆。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汉族地方曲种。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又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故称常德丝弦。

这种源于明代的“时尚小令”,在明末清初已初具雏形。那时的常德是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常有江浙一带的乐师和表演者来到这里,带来了当地的时调小曲,当这些小曲与常德的方言融合后,就逐渐演变成独具风格的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有辉煌鼎盛,也曾险些销声匿迹,但到了现在,通过创新与传承,它再次焕发新生。

微信图片_20240517210314.jpg

张兰(左一)演唱常德丝弦《常德是个好地方》。

作为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的声音婉转轻柔,如泣如诉。但实际上,这个说着一口纯正常德话的女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岳阳姑娘。

在2008年,张兰来到湖南文理学院学习声乐,第一次听到了这种独特的小曲,在一次桃花源桃花节的演出彩排中,她听到了一首《生在潇湘多自豪》,作品中用丝弦优美的曲调,历数湖湘历史名人,抒发了“生在潇湘多自豪”的喜悦之情、豪迈之情和“再出发”的期许之情。

时而细腻抒情,时而大气磅礴的旋律让张兰热血沸腾,在带队老师的口中她得知,这便是常德地方特色曲艺“常德丝弦”,于是,一颗小小种子在心中发芽。

第二年,张兰参加常德市“湘人湘歌”比赛闯入决赛,被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谌晓辉一眼看中,有了这样的机会,张兰第二天就来到武陵区文化馆求教。

要学好常德丝弦,说好常德话是基础,于是,张兰每天开始模仿身边的常德人说话,从一开始的有些蹩脚,到如今她一开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常德人”。

在常德,似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丝弦,但要唱得好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德丝弦讲究腔从字出、音随韵转,旋律活泼俏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常德丝弦的不同作品中,兼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的丝弦唱词是一扇窗口,它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可以听到不断被改变的思想观念,常德丝弦的唱词是一面“镜子”,和时代、人民同步。

时光流逝,走过数百年风风雨雨,常德丝弦依然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常德丝弦的包容,它不仅能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其简单的方言口语也让它很容易与电影、电视剧或者流行音乐相融合。

比如近年来传唱度很高的《马马嘟嘟骑》《湖南YOUNG》等融入了丝弦元素的作品,就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我们希望在坚持常德丝弦特色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现代化的元素,在传承中发展,守护好这门独特的技艺。”张兰说。

相关报道:

湖南功夫①丨欧勇:活有多精细,焊得才有多结实

湖南功夫②丨黄小玲:全世界每10个陶瓷杯,4个产自醴陵

湖南功夫③丨彭娟:很多顶级作品都是“摸黑”绣出来的

湖南功夫④丨蜡染大师王曜:19幅作品登上5国邮票

湖南功夫⑤丨警界“武教头”石泽忠:让武术有实战力 让民辅警少流血少牺牲

湖南功夫⑥丨文德中:沈从文笔下的“文荣昌银号”是爷爷开的

湖南功夫⑦丨薄如纸细如丝,湘菜大师张小春秀刀工

湖南功夫⑧丨杨光三:水冲石砚雕刻面临失传风险

湖南功夫⑨︱制酱“守艺人”李国武:敲坛听音,便可知酱是几分熟

湖南功夫⑩丨张询:以剪为笔,纸上生花

湖南功夫⑪丨张春海:守住苗族挑花的精细与韵味

湖南功夫⑫丨李健鹰:在常德河街撒麻成画

湖南功夫⑬丨湖南人种田有多厉害,看邓述东的“深耕一亩田”模式

湖南功夫⑭丨“海牛之父”万步炎:铸国之重器,在碧海深蓝里“钻”出世界第一

湖南功夫⑮丨邹寿福:虎背熊腰好身架,辗转腾挪好功夫

湖南功夫⑯丨唐举玉:飞针绝技胜绣花 显微镜下的眼明手捷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陈奥男 何青

编辑:王津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