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湖南能工巧匠专题丨湖南功夫
湖南功夫⑮丨邹寿福:虎背熊腰好身架,辗转腾挪好功夫
红网时刻
2024-05-15 17:41:26
字号:

d059ee51-a13f-484e-913a-1cb8869c42cf.jpe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杨抒怀 龚子杰 娄底报道

WechatIMG36.jpg

中国武术八段、湖南省武术协会顾问、梅山太极拳创始人邹寿福。

怒目圆睁,起落有势,两手虎爪之状,有如猛虎出山。打完整套梅山虎拳,75岁的邹寿福气定神闲,精气神不减当年。

功夫,是中国人的浪漫。一拳一掌、一招一式,尽显快意恩仇、侠骨柔情。

中国武术八段、湖南省武术协会顾问、梅山太极拳创始人邹寿福的“寻侠之路”长达55年。如今他年过七旬,而习武的日常仍在。

出生在新化,很难不习武。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中,有一门以古老神秘而著称的传统武术,它起源于古老的苗瑶祖庭新化梅山,在“刀耕火种,摘山射猎”的艰苦生活中,梅山先民观其禽技,仿其兽姿,创下独具特色的“梅山功夫”。

邹寿福习的是梅山虎拳。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融为拳意,练就了虎背熊腰好身架和辗转腾挪好功夫。

而事实上,邹寿福曾是一名中医。穿上白大褂时,看到的是患者苍白的病容,深觉练武强身健体的他,决定办武馆,传武艺。

武以强身、医以济人,自古医武不分家。早在1987年,他开办的“振兴武馆”鸣炮招生。慕名而来的习武者,络绎不绝。后来,邹寿福又三易武馆,并将“振兴武馆”扩建成“南北少林武术馆”,开设武术学校。

发于防身,立于健身,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邹寿福卧室里、教室里、练功厅里,随时可见“忍为本,和为贵”等信条,新学员进院第一课就是“忍”“和”的强化教育,弟子学毕业,“忍”“和”“功”“德”相加,才能领到毕业证书。

如今,邹寿福早已卸下湖南南北文武学院院长一职,而他的徒子徒孙们早已遍布各地。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邹寿福作为湖南武术代表团主要成员,带领中国武术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武术。他编写的《武术教材》,除了介绍武术理论、武术基本功,还涵盖了运动员损伤的预防知识。

WechatIMG49.jpg

梅山太极。

江湖已经远去,但传统武术仍有其价值。无论是赤手空拳,还是器械格斗,在新化这方土地,你都不难寻到踪迹。当武术技巧无需实战运用的时候,它还巧妙地换一种方式保存下来,在舞龙等民俗表演、在梅山太极拳进校园进社区等全民健身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生机。

梅山太极拳融汇了梅山内外家武术之精华,既刚劲稳健如猛虎下山,又轻灵舒展似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缓急相兼。现在广为流传的有“梅山太极拳十六式”“梅山太极拳四十六式”“梅山心意五十八式”,创编者的正是邹寿福。

时间流逝,梅山武术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功能也从捕猎野兽、抵御外敌的使用技能发展为集防身、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项目。如今,梅山武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邹寿福说,武术不止在小说里电影上,希望他们这些习武之人为中国传统武术所作出的努力,既是一份守护,也是一份传承与发扬。

相关报道:

湖南功夫①丨欧勇:活有多精细,焊得才有多结实

湖南功夫②丨黄小玲:全世界每10个陶瓷杯,4个产自醴陵

湖南功夫③丨彭娟:很多顶级作品都是“摸黑”绣出来的

湖南功夫④丨蜡染大师王曜:19幅作品登上5国邮票

湖南功夫⑤丨警界“武教头”石泽忠:让武术有实战力 让民辅警少流血少牺牲

湖南功夫⑥丨文德中:沈从文笔下的“文荣昌银号”是爷爷开的

湖南功夫⑦丨薄如纸细如丝,湘菜大师张小春秀刀工

湖南功夫⑧丨杨光三:水冲石砚雕刻面临失传风险

湖南功夫⑨︱制酱“守艺人”李国武:敲坛听音,便可知酱是几分熟

湖南功夫⑩丨张询:以剪为笔,纸上生花

湖南功夫⑪丨张春海:守住苗族挑花的精细与韵味

湖南功夫⑫丨李健鹰:在常德河街撒麻成画

湖南功夫⑬丨湖南人种田有多厉害,看邓述东的“深耕一亩田”模式

湖南功夫⑭ | “海牛之父”万步炎:铸国之重器,在碧海深蓝里“钻”出世界第一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杨抒怀 龚子杰

编辑:张云帆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