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湖南功夫⑥丨文德中:沈从文笔下的“文荣昌银号”是爷爷开的

2024-05-06 21:45:03 红网时刻

750.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龚子杰 湘西报道

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苗族一样热爱银饰。

他们把银制品视作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它们展示美好纯洁的心灵,表达爱美尚美的品德,传递平安幸福的理念。

每逢盛大节日,苗族妇女们更是要身着盛装,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于苗家人而言,它们不仅是一件件饰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从来没有哪个民族的工匠,像苗族银匠那样,将银饰打造得如此精美、繁复,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希冀锻打进这种闪烁着迷人光泽的金属。

“一进东门,就听到叮叮当当的铁锤声,那就是凤凰首家银器店。”

这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自传中,对其家乡凤凰古城银器店“文荣昌银号”的描写。

挥锤者文荣昌,是银器店的第二代主人。

DSC06545 拷贝.jpg

文德中在制作银饰。

湘西凤凰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也是苗族聚居区。这里不产银,却是银饰繁荣之地,穿戴在这里的苗族人身上的银饰,大都出自传统银匠师傅之手。

如今,数十年过去,当年的挥锤者早已作古,但那“叮叮当当”的铁锤声却仍在继续,挥锤者则换作了文荣昌的孙子文德中。

一百五十余年,铁锤无数次的锻打,将技艺变成一个个或凸起或凹陷的痕迹,也将岁月牢牢锁进了银色的时光里。

四代人家族传承,铁锤无数次的起落,让银片、银条或银丝不断变换着形状,却从未改变银器匠人对技艺与品质的坚守。

锻造、拉丝、焊接、造型、制模、錾刻、捶打、焊接、编结、洗涤……一件苗族银饰的诞生,涉及十余道工艺、数十道工序,对匠人的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时刻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细致。

苗族人对银饰的喜爱,催生了众多大师级的银匠师傅,文德中师傅就是其中之一。

自幼跟随祖父学习苗族银饰制作的文德中,耳濡目染间,习得了满身的本领,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获评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的“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技艺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继承民族传统工艺的同时,文德中也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拓进取,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yinqi.jpg

文德中制作的银器。

出自文德中之手的银器,既继承了传统中式风格的古朴韵味和含蓄秀美,又将丰富的经典中式元素与现代都市风尚进行了完美糅合,成为东方美学当代涵义的完美诠释者。

有人说,苗族人的每一件银饰,都是一本“无字史书”,民族的图腾、信仰、历史与生活方式,都在这里化作了具体的形象,闪动着生命的光。

文德中用自己的创新,为“无字史书”增添着时代的元素,也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反映着当下的生活。

苗族人对银饰的喜爱表现在一件又一件具体的饰品上,而每一件饰品的背后,都浸透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智慧的汇聚,造就了苗族银饰的精美;汗水的汇聚,让苗族银饰的文化得以传承。

201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文德中,并勉励他“发扬传统文化、广收弟子、传承技艺”,为传承悠久民族技艺多做贡献。

多年来,在进行银饰制作的同时,文德中广收门徒,积极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已招收徒弟二十多位,全都基本掌握了文家的制作工艺。

DSC06658 拷贝.jpg

文德中向徒弟向文军授予银器制作技艺。

更让文德中感到欣慰的是,毕业于中南大学的儿子文致远,也在跟随自己学习银饰技艺,目前已继承文家全部制作工艺。至此,文家银饰工艺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

文致远说,这不仅仅是家族技艺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至今,文德中的手指上仍佩戴者祖父锻制的银戒指,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传承的象征,是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珍贵的礼物。

相关报道:

湖南功夫①丨欧勇:活有多精细,焊得才有多结实

湖南功夫②丨黄小玲:全世界每10个陶瓷杯,4个产自醴陵

湖南功夫③丨彭娟:很多顶级作品都是“摸黑”绣出来的

湖南功夫④丨蜡染大师王曜:19幅作品登上5国邮票

湖南功夫⑤丨警界“武教头”石泽忠:让武术有实战力 让民辅警少流血少牺牲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龚子杰 编辑:戴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