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益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2015-01-28 11:55:59
  
红网

制图:王克平

益阳日报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中药材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近年来,益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盲目生产、优势不足、流通不畅等制约因素。如何利用益阳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将其打造成优势产业,成为有关部门亟待破解的难题。

历史:源远流长,享誉国内外

益阳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据安化县志记载,明代以前,安化就已出现人工药材栽培,至清代已具规模,厚朴曾被定为宫庭御药,年进贡厚朴皮数十担。上世纪60年代,安化、桃江一带开始大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益阳市中药材产业在省内外名声渐响,安化被誉为全国杜仲之乡、厚朴之乡,沅江市被誉为枳壳之乡。2012年,安化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项目普查县,普查组实地普查了全县23个乡镇,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还发现了多种濒危植物、稀有药材和重点药材,安化又被冠以“湘中药库”的称号。

据普查,仅安化县就有各类中药材263科1277种,其中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品种27个,列入国家药典的品种248个。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化拥有厚朴成林面积12万亩,为全国之首。不仅如此,安化、桃江一带土质条件好,出产的黄柏、玉竹、木瓜、百合、桔梗等药材品质优良,享誉国内,远销海外,中药材一度成为益阳的一张闪亮名片。

现状:势头强劲,产业初具雏形

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全市中药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安化,中药材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

安化县梅城镇黄泥村药材种植大户张红军,两年前流转土地种植玉竹97亩,去年收获了5亩,每亩年均纯收入16671元。他说,种植中药材比种植水稻、蔬菜收益要高出许多,在他的带动下,现在黄泥村已发展玉竹2000多亩,加上杜仲、厚朴、桔梗、白芍、百合、白术、玄参等,全村药材种植总面积达3200多亩,村民收入比起前几年翻了个番。

在安化县,中药材种植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滔溪镇龙洞、殷家等村的药农自发种植玉竹800多亩;东坪镇任坪村药农陆鑫元与村民合伙建立金银花种植基地600多亩;东坪镇新局村吴献忠租赁荒山5000亩发展中药材产业,现已种植药材2000余亩……现在,安化有中药材种植农户和组织8251个(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9个、药农8000余户,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37.2万亩,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

从产地到市场,生产企业是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据经信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中医药生产企业6家,拥有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化县医药总公司中药饮片厂2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此外,我市通过招商引资洽谈的2家中医药企业也即将签约,将更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医药、中药材产业发展。

思考:制约重重,任重道远

尽管来势汹涌,中药材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药材种植户没有发展计划,什么值钱就种什么。”安化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莫泽东说,现在药农盲目跟风现象严重,中药材各种植品种的选择、基地规模的发展等完全由药农自行决定,部分品种的种植比较分散,始终没有形成规模,离标准化生产还有很大距离。

近几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一些种植大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药材收购主要以种植户送货上门为主,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依然存在,不能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安化县医药总公司中药饮片厂厂长蒋敏文认为,流通不畅,种植、交易、仓储不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另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专业技术和监管的投入与产业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相关监管部门在检测、筛查中发现,因技术缺乏,有药农将商品玉竹作种栽培,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还有个别药农在种植玉竹、百合时,施用违禁农药,导致农残超标,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作为地方特色的中药材种植虽已崭露头角,但从长远看,益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