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体制与用人机制问题困扰自主品牌?
2015-03-09 17:19:50
  
红网

去年,自主品牌12连降的景象让人不能忘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探讨其中的原因。有人把自主品牌遭遇的困境归于体制束缚,认为这是体制的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是体制的原因,那么应该是无论哪种体制下,自主品牌都应下滑,特别是国有体制下的汽车企业应该全军覆没,然而,我们看看全部名单,并不是如此。三家自主品牌企业逆势增长,一家是国有企业长安汽车(微博);一家是民营企业众泰汽车;一家是中中外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2014年,长安汽车销量达到57.24万辆,同比增长39.73%;众泰汽车销售16.6万辆,同比增长23.8%;上汽通用五菱销售180.59万辆,同比增长13%,这三家企业的增长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也实现了逆势增长。

这个有趣的现象在于,逆势增长的企业既有国有汽车企业,也有民营汽车企业,下滑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中,也是既有国有汽车企业,也有民营汽车企业。

是体制的原因吗?

把自主品牌整体下滑的原因归于体制问题的人数并不少,时间也不短,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体制是造成自主品牌遭遇困境的原因,人们这样认为的根源在哪里?

在一次研讨会上,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 曾经表示,国企掌握的资源和活力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的确如此,大型国有汽车企业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一般汽车企业无法比拟,但是,这些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绝大多数不理想。掌握着大量资源却不用于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人们有理由认为是体制的原因。

一汽集团曾经获得国资委表扬,业绩突出是主要原因,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4084.6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利润406亿元,同比增长22.9%。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然而,翻过扉页查看里面的细项,不难发现合资公司贡献了大部分利润,旗下自主品牌贡献较少,甚至有过亏损年景,拖了一汽集团的后腿。

其他几大汽车集团的合资公司也是赚得盆满钵满,自主品牌的路走得异常艰难。如果只是合资初期的话,几大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发展不理想,尚且情有可原,但是,几大汽车集团都合资30多年了,自主品牌还很难看到希望,人们能不把原因归于体制吗?

考核体系不能忽视

几大汽车集团的掌门人不愿意发展自主品牌吗?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打心里愿意中华民族强大,屹立于世界之巅,自主品牌汽车畅销世界各地。但是,心愿归心愿,作为企业负责人,都必须要面对考核体系。无论是外资还是国有汽车企业,都躲不开考核体系。发展自主品牌,考核体系因素不能忽视。

几大汽车集团都是央企,在这些央企中,有一个现象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人们往往称某些央企为部级企业、局级企业。部级、局级,这种级别划分在政府官员中比较常见,在央企中也能看到,显然,把政府官员的管理办法照搬到国企头上了。

政府官员的考核期一般比较短。在干部培养体系中,为了锻炼培养干部的能力并防止产生一些弊病,还要实施交流,让他们的“屁股”经常动起来,比如挂职锻炼,异地交流,等等,这种培养和管理方式决定了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很难专注于一件或者几件事情上。

然而,发展自主品牌需要专心致志,并且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看看丰田汽车、现代汽车,哪一家不是专注于自主品牌多少年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没有哪家能够短期见成效。在发展自主品牌之初,丰田汽车、现代汽车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艰难时期,但是,他们矢志不渝,渡过艰难时期看到了光明。

对国有汽车企业领导采用政府官员的管理办法,也会套用比较短的考核期,这必然使得企业管理者更注重短期效益,对需要长期发展、长期投入的自主品牌没有那么大的动力。这样的管理方式还给企业带来另一个问题,每个新来的管理者都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往往按照自己的判断“前行”。企业战略和对自主品牌发展的思考也会不同,变来变去的思路让下面的工作人员茫然、疑惑,甚至疲于应付,非常不利于自主品牌发展。

是用人机制的问题吗?

三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逆势增长,其他大多数下滑的现象,也有人认为不是体制的原因。有一位圈内人告诉笔者,体制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不是根本问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关键在于用人机制。

在他看来,美国通用、克莱斯勒都是公众持股,属于“国有”汽车企业,福特家族持有的股份比较多,但也没有达到控股的地步,福特汽车也带着“国有”的企业性质。但是,这些企业发展都很好。

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一个现象,管理者用人几乎都选择“自己人”,与自己看法不同或者意见相左的人几乎不会被重用。民营企业也存在这个现象,但相比于国有企业稍好一些,对于意见相左的人,老板们能够容忍,他们更加看重最后的结果。

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事情都靠人来做,用人机制不解决好,不可能取得好结果。这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