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常德河街非遗人②丨桃花源里出“擂王”,擂茶传承人谢元的精彩人生

2024-05-15 07:02:19 红网时刻

常德河街,一次次出现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曾看见河街繁华的码头经济,看见桨声灯影里的吊脚楼,看见散发着鱼腥味、河水气的麻石路面,却没能看见万灯齐亮、活色生香的河街烟火气。如今,我们替他去观赏河街的新景,去品尝河街的新味。河街的夜,少不了特色小吃的多滋多味;河街的擂茶店,仿佛雨后春笋,满街都是。坐在穿紫河边,泡一碗滚烫生鲜的擂茶,回味沈从文笔下的河街旧貌,沉醉历史记载的河街变迁,是最惬意的事情。

穿紫河畔的常德河街。图/林维平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首先考察了常德河街,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在现场,擂茶习俗非遗传承人谢元团队展示了常德传统美食擂茶制作技艺。

擂棒和擂钵是制作擂茶的工具。图/林维平

常德擂茶,起源于桃花源。一根擂棒、一个擂钵,将五种普通的原料,百转千回,终成五味俱全的桃花源擂茶。置于碗中,滚水冲泡,满屋生香;轻啜一口,回味绵长。更为可观的是,随之而来的压桌菜令人目不暇接。蒿子粑粑、酸萝卜、豆角、藠头、香干子,几十个品种摆上桌面,其中,火锅、主食、干品、口味菜,堪比满汉全席。

琳琅满目的擂茶压桌菜。图/林维平

为了记录制作擂茶的流程,验证“压桌菜”的详细名称,我用一个多小时查阅相关资料,方才明白,为什么常德的擂茶能享誉世界。常德擂茶,源于秦,盛于明清。据康熙年间《桃源县志》记载,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命大将司马错攻楚,屯兵沅水之南(今常德桃源一带),发现当地流传一种“苦羹”,这种苦羹就是擂茶的前身。

桃花源景区的老牌坊。图/林维平

经查阅《道光县志》,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四万精兵,征讨五溪蛮。当时正值盛夏,众多将士驻扎乌头村染上疫疾。老百姓见马援军纪严明,便自愿献出用生姜、生米、生茶、芝麻、花生等调制而成的汤饮,吩咐他们喝下,致使三军疫病尽除。当地百姓所献的“五味汤”,就是今日的桃花源擂茶。

常德河街非遗文化街区。图/林维平

2009年,湖南省将常德的“擂茶习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1月,广泛流行于闽、赣、湘、粤、桂、台等六省区的“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由此,擂茶制作技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谢元的老家——桃花源农家山庄。图/林维平

2019年3月,荣获“擂王”称号的谢元承担了非遗传承人的重任,由此他的人生之旅迈上了新台阶。为了全面了解他的非凡经历,我于4月15日带着千年情思,来到谢元的家乡 ——桃花源农家山庄。如果在1600年前,人们要寻访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必须乘船走沅江、入水溪,或沿山林绕行数日才能抵达。可在今天,公路网早已四通八达,我从常德乘车仅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勤劳、朴实、善良的谢元父亲。图/林维平

谢元,1990年3月出生,今年满34岁。他2012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留在长沙,一年后转道去了更加繁华的上海,从事音乐舞蹈方面的教学。当他在外闯荡回到家乡后突然发现,家里的擂茶摊变成了擂茶餐馆。擅长做农家菜的父亲当上了大厨,母亲则带着小姨及姐姐忙里忙外,农家山庄的擂茶和餐饮很受游客欢迎。

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谢元母亲。图/林维平

谢元是喝着擂茶长大的桃花源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路边摆一个小摊,卖些茶水、擂茶和蒿子粑粑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几十年来,父母靠山吃山,从未出过远门。他家熬制擂茶的水,都是父亲从三里以外的后山挑回的山泉水。擂茶的主要原料大叶茶,也是母亲每年五月前后,从自家半山腰的茶园采摘来的。

谢元家的水塘和菜园。图/林维平

家里卖的擂茶和压桌菜的其他原料,都来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谢元的母亲,每天精心照料着自家种的农家菜;她腌制的酸菜,咸淡适宜,很受游客喜爱;一个普通的春不老萝卜,能做出10来个花样。质朴而勤劳的父母,守护着千年来的这份传承,在谢元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以父母为荣的种子。

桃花源农家山庄是谢元温馨的家。图/林维平

与桃花源的其他农家子弟一样,少年时期的谢元,无比向往山外的城市生活。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用音乐为自己开启了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2017年7月,桃花源景区在万众瞻目中开园,他家的擂茶餐馆,也迎来了第一波客流高峰。这一年,他迎娶了心仪的妻子,收拾行囊准备离家时,再也不想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谢元对擂茶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图/林维平

随着年岁渐长,谢元渐渐理解父母对这块土地的眷恋,而自己对家乡的民风、民俗、民情的感受也越来越深。擂一钵擂茶,识一种工艺;喝一碗擂茶,品百味人生。他对一千年前祖先留下来的高规格待客之道,以及擂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6年来,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让家乡的擂茶文化谱写了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谢元参加擂王争霸赛。

2019年3月,身着古装的谢元,过五关斩六将,进入桃花源擂王争霸赛的总决赛。他在父母天然质朴的待客方式里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以本土原料制作的蒿子粑粑、酸豆角、腌萝卜,拼出聚贤桥、方竹亭、三日同辉等桃花源著名景点。他按色彩五行分类,打造出堪称一流的压桌菜,征服所有评委,获得首届“擂王”称号。

“擂王”谢元成了非遗传承人。图/林维平

从此以后,谢元肩负起宣传擂茶文化的重任,开始频繁现身于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他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去湘当有味的地方》等省级电视台节目,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越战越勇》《三农群英汇》《中国米食大会》等栏目,再到登上《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谢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桃花源的文旅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元事迹入选“第三届全国乡村文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

2022年6月22日,他站在“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湖南省选拔赛的赛场上,发出了“将桃花源擂茶发展成为西湖龙井一样的名茶”的豪迈誓言,参赛项目获得湖南省“创翼之星”的好成绩。他通过微博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桃花源特色,被湖南省委网信办授予湖湘好网民“文明传承大使”称号。2023年12月,谢元的优秀事迹入选“第三届全国乡村文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事例。

谢元获2022年度湖湘好网民新风大典“文明传承大使”称号。图/朱丽萍

当我带着钦佩的心情坐在谢元面前时,他以年轻人少有的谦逊和淡泊,回应我的请求。就是希望他以常德擂茶传承人的身份,为我演示用一根擂棒,一个擂钵,五种极其普通的原料,擂出一碗香喷喷的“千年饮料”。在我殷切目光的注视下,他从厨房搬出一张小木凳,打倒后垫在擂钵下面。我仔细观察这个内壁有纹路的陶器擂钵,禁不住为老祖宗叫好。

谢元正在演示擂茶操作技艺。图/林维平

接着,谢元又从室内端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五个桃花形粉色的碗,碗里放着生姜、生米、芝麻和大叶茶。另一个碗是空的,没有去壳的生花生散放在茶盘里,谢元当场剥开后放进碗中,再加进擂钵开始研磨。我坐在小木椅上,一边和谢元交谈,一边为他拍下操作时的照片。花生剥好后,他便开始制作擂茶。

现剥花生保持原料新鲜。图/林维平

他首先抓一把大叶茶,用手指捏几下放入擂钵里,手持花椒树做的擂棒,将大叶茶捣碎,然后放入生姜,生姜研磨出汁后再放生米,稍微擂几下,就将花生和芝麻同时放入擂钵擂碎。看着他熟悉的手法,我不断按动快门,留下他操作的身影。快结束时,父亲从厨房走出来,用娴熟的动作,完成了擂茶的冲泡。最后,一杯含有茶叶的清香、芝麻的香味和花生浓郁口感的擂茶,顺滑地喝进口中,使我回味无穷。

制作擂茶的程序比较复杂。图/林维平

正如谢元所说,擂茶本身并不是“非遗美食”,它包含着浓厚的情感因素,只有擂茶习俗才是需要传承和保护的非遗项目。这种习俗由三个元素组成,一是精心擂制的茶汤,二是丰富的压桌小菜,三是欢聚的人群,三者缺一不可。它不是满汉全席,而是桃花源人待客最朴实的方式。擂茶的味道,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友邻和谐、民风淳朴、幸福安康的味道。

谢元讲述非遗传承的核心内容。图/林维平

现在,谢元为使传统擂茶的独有味道被千家万户所接受,致力于把擂茶做得更简单一些,口味更大众化一点。他将传统擂茶加入新的味道:加花瓣、加牛奶、加水果;温度有冰的,也有热的。并根据市场和青少年的需求,改进以前糊状、咸口味的饮用习惯。在压桌菜方面,融入新中式餐饮的原料,将精致的糕点搭配进来,让制作传统繁复的“常德擂茶”技艺,变得简单而快捷。

谢元在农家山庄留影。图/林维平

【相关链接 】

常德河街非遗人①丨耐住寂寞,刻画人生,传承木雕技艺的潘能辉夫妇

林维平丨我眼中的常德河街,文化深厚自带流量

【作者简介】

林维平,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论坛 作者:林维平 编辑:贺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