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常德河街非遗人①丨耐住寂寞,刻画人生,传承木雕技艺的潘能辉夫妇

2024-05-07 12:56:16 红网时刻

常德河街,是一颗镶嵌在沅水之滨的耀眼明珠,它见证了常德的历史变迁,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与记忆。河街的建筑,古朴而典雅,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每当夜幕降临,为其增添了朦胧与浪漫。河街的生活,悠闲而恬静,孩子们在街道上追逐,小贩们沿街叫卖着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河街的文化,丰富而多彩,各种非遗项目,木雕、擂茶、丝弦、刺绣,为这条古街增添了文化底蕴。河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悠久与宁静,更在于它的包容与多元。这种古今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常德河街成为一个兼具魅力与活力的地方。

常德河街非遗文化街区。图/林维平

4月中旬,我在常德停留了近10天,相继走访了三个传统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在与他们频繁的接触和交谈中,使我对河街的非遗传承人,产生了近乎崇拜的心理。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非遗传承人潘能辉。图/林维平

一天中午,当我走进"潘氏艺术木雕"传承人潘能辉的工作室,他的太太胡美华接待了我。在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逐步了解了潘能辉的工作近况。当时由于潘老师出差不在家,我便约他第二天在工作室见面。实际上早在2019年年底,我便与他见过一面,当时工作室靠近河街西头,光线比较弱。

常德河街潘能辉藏品木雕馆。图/林维平

那时,他刚从安乡搬到河街的非遗文化街区,我则是利用春节的空闲去那里溜达。当我踏进河街的街口时,"潘能辉藏品木雕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便情不自禁地走进去看一看。房屋虽然简陋,但一根巨大的阴沉木占据了整个大厅的空间。此时的潘老师,疲惫而焦虑,似乎正在寻找木雕作品的实破口。"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在心里揣测。

潘能辉在河街工作室与我交谈。图/林维平

时隔五年,再与潘老师见面,他已今非昔比。虽然比那时黑了一点,但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他微笑地望着我,得知来意后,坦然自若地接受我给他拍照。从他侃侃而谈的简短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自信与激情,因他事务繁忙,我加他微信后,便匆忙告辞。

潘能辉正在创作《湘行散记》绘画稿。图/林维平

潘能辉1971年出生于安乡县黄山头镇,爷爷是一所小学的美术老师,祖上四代从事木雕创作,逐步形成"潘氏艺术木雕"。在爷爷手把手的教导下,他从小就接受系统的书画和雕刻技艺的训练,为今后走上传承潘氏艺术木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能辉在整理绘画稿。图/林维平

由于酷爱木雕,他很小的时候,因家境贫寒,便用从伯伯那里诓来的一套刻刀,雕刻出人生第一件作品——《秋瑾》。20岁那年,他闯荡深圳,靠一把刻刀闯出了自己的世界。可时间一长,对家乡的思念愈来愈强烈,他认为只有家乡的木雕技艺才是根之所在。于是,29岁的潘能辉,携家眷返回黄山头镇,开设潘能辉藏品木雕馆。

潘能辉精心创作《湘行散记》绘画稿。图/林维平

从大都市来到小乡镇,不仅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收入也急剧下降。但他铁下心来,耐住寂寞和贫穷,用自己的一生传承木雕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和太太胡美华,每天早晨7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住在工作室,家乡的茶楼酒肆、花鼓小调、民俗节日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潘能辉边工作边交谈。图/林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能辉将中国传统木雕技法和希腊浮雕技艺相结合,作品吸引了众多内行人的眼球。他们以黄花梨木、乌木与金丝楠木等优质木材为原料,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获得很多奖项,其中《百骏图》《十八梅雀争艳图》就是潘能辉的代表作。

潘能辉的《十八梅雀争艳图》。图/林维平。

潘能辉妻子木雕艺术家胡美华。 图/林维平

他的妻子胡美华,1978年出生于汉寿县洋淘湖村,自幼喜欢绘画。她聪慧、沉稳、踏实、善于学习。1996年到深圳打工,拜潘能辉为师,进行素描和雕刻技法的系统训练。通过学习和实践,奠定较为深厚的雕刻技艺和创作基础。1997年与潘能辉结为夫妻,互帮互学,技艺大增。

胡美华创作的《梅雀图》。图/林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美华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2015年,她创作的《梅雀图》获得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一等奖。该作品已被人收藏,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它源自一段千年古木,数点梅花,尽缀其中;麻雀飞来,动静结合。整幅作品,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足见胡美华深厚的雕刻功底。

胡美华正在工作。图/林维平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正如元代戏曲家高明所说,"一举成名"必然要经历"十年寒窗",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一举成名"。潘能辉、胡美华夫妻经历了"三个十年",他们耐得住寂寞,雕刻着自己的人生,终于使天下人了解这对夫妇的执着与艰辛。

潘能辉创作《湘行散记》绘画稿。图/林维平

当我再次坐在潘能辉面前时,他对我详细讲起了总书记对他的殷殷嘱托。"十年磨一剑"、"一辈子专注一件事"、"艺术家不容易啊"的亲切话语,不时在他耳边响起。他觉得这样的评价,既是对自己的关心和鼓舞,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精神给予的高度评价。

潘能辉创作的《常德记忆——七里桥》。图/林维平

巨型木雕《湘行散记》绘画稿已接近尾声,他打算再用10年时间精心打造,而另一件作品《常德的船》,不仅计划雕刻,还准备实物打造48艘乌篷船,作为文旅项目摆放在穿紫河的码头上,供游客参观和体验。

潘能辉、胡美华夫妻与小女儿合影。图/林维平

因潘能辉十分繁忙,对他们夫妇的走访都是分开进行,终于在准备离开常德的那天中午,我来到他们位于河街的玻璃房,为他们夫妇和小女儿拍下一张合影。小女孩虽只8岁,但特别喜欢画画,每天都利用空余时间练习。我坚信,潘氏艺术木雕后继有人。祝愿潘能辉夫妇志存高远,心想事成。

停泊在穿紫河已打造好的乌篷船。图/林维平

【相关链接 】

林维平丨我眼中的常德河街,文化深厚自带流量

【作者简介】

林维平,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论坛 作者:林维平 编辑:贺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