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印心行、泽苍生,陶澍经世致用的“勤”与“律”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⑦

2023-12-05 13:47:54 红网时刻

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888.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李赛凤 陈杰 王新凤 见习记者 覃宵 安化报道

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水能润泽万物,润泽苍生。

1778年,他出生时的那场大雨,润湿了久旱的山乡。父亲陶必铨给他取名“澍”,字“云汀”,一切都与水有关,饱含着父亲对陶澍的期望。

在益阳安化县中国黑茶博物馆内,有一个特别的展厅:经世致用——清两江总督陶澍生平展。

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一个紫砂碗引得不少游客驻足。

11_副本.jpg

永作家传紫砂碗。

碗沿上,“永作家传”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这个紫砂碗正是陶必铨在陶澍23岁中举时,送给他的。

碗上写下了父亲对儿子的嘱托:“希谨记左言,而保其洁净……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人生于世长于世食于世,故应仕于世而事于世事。”

清廉做人,务实做事。父亲的嘱托,深深影响着陶澍。

在笃厚家风的熏陶下,陶澍始终谨记父亲教诲,从改革盐政、改良漕运,到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再到整顿吏治……几十年后,他终究不负父亲期望,成为了“干国良臣”,成为了那场泽被苍生的及时雨。

仁臣廉吏,勤奋务实

从安化县城驱车出发,40分钟便能抵达陶澍故里小淹。

冬日暖阳下,资江水面波光粼粼。从陶澍陵园,到陶澍农家书屋、安化三中、文澜塔,记者沿着资江,一路东行,穿行百年光阴,试图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寻访、读懂这位晚清重臣的立世之本。

12_副本.jpg

陶澍故里。

7岁离乡随父远走长沙,入读岳麓书院;18岁入县学,中秀才;23岁同父在长沙参加乡试,中举人;25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仕途生涯。

纵观陶澍青少年时期,可谓一部古代版“学霸”成长史。

陶澍7岁时,就立下云霄之志,一副以父亲口吻写下的春联,让我们能窥见一二:红薯、苞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享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21_副本.jpg

陶澍陵园。

抵达陶澍故里的第一站,记者来到陶澍陵园,挺拔的松树,不能言语的石人,在这里,时光仿佛停止了呼吸。

通往陶澍墓前,两列石马、石兽、石人整齐排列,记录下了百年变迁。

1839年,陶澍逝世后,道光皇帝安排陶澍的棺椁从江宁(南京)运回来时,让沿路的臣子都来祭拜。道光皇帝专门写下了御祭碑文,在陶澍陵前祭悼。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这是相当高的规格。

陶澍为何能受到朝廷如此重视?对后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陶澍研究学会秘书长戴爱玲用“博学爱民、廉洁自律、勤奋务实、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经世致用、培育人才”28个字概括陶澍的一生。

“他这一生,真正做到了一心为苍生。”戴爱玲认为,陶澍在京城任职14年,在两江任职19年,一生治水、赈灾、漕运、行盐、禁烟,皆是为国为民。

在安化三中文化长廊前,悬挂的楹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是陶澍一生的座右铭。

“这副楹联里体现的正是陶澍的自律。陶澍廉洁自律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家人。”戴爱玲说。

正如魏源感叹:公之清节,孚于家人,见于身后,非苟然也。

改革先驱,勇于担当

“一朵银云马上来,半星曾不惹尘埃。”在安化三中校园内,有两株树龄210年的玉兰树。这里曾是陶澍故居所在地。

时过境迁,这里已变成高中校园,只有两棵陶澍当年亲手种下的玉兰树还在。

13_副本.jpg

位于安化三中校园内的玉兰树。

陶澍文化研究者袁新宝介绍,眼前亭亭如盖的玉兰树,是当年交趾国王供奉给大清朝廷的礼品。而道光皇帝为表彰陶澍政绩,便御赐给了陶澍。

在戴爱玲看来,陶澍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经世致用。

1824年冬,黄河水暴涨,漕船受阻。道光皇帝下旨,讨论是否实行海运。因海运牵涉众多官员利益,这一提议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

此时,陶澍站了出来,支持海运。次年五月,陶澍提出:“当以海河并运为宜”,得到道光皇帝首肯。

由此,陶澍开始筹备海运,并到上海,操办相关事宜。

1826年二月,漕运船队从上海出发,沿海北上,分两次把粮食运到京城。

没有了运河运输的层层盘剥和以次充好,海运入京的米价比经河运的少了一半。

漕粮海运的成功,在朝廷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这也是在陶澍领导下,近代改革派取得的重大成果。

15_副本.jpg

陶澍铜像。

百余年前,陶澍勇于改革,毅然而行;百余年后,这种务实的家风也代代相传,影响着陶氏后人。

“修德、勤学、明辨、笃行,这四个词是我们家训的核心。”陶澍嫡系第七代孙女陶双介绍,陶氏家风是祖祖辈辈用“世系歌”的方式,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陶双告诉记者,从“资江陶氏三续族谱”开始,就要求所有族人必须“余期后使,塾师口授,童儿习之,不致数典而忘祖。”

采访现场,动情处,陶双用唱读的方式,将资江陶氏七续族谱世系歌演绎了出来。

陶双坦言,在世系歌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守承惟祖志,崇孝必英贤。”这也是父亲从小就教导她的。

也正是受家风影响,大学毕业后,陶双放弃进入长沙市开福区团委的机会,选择长沙市幼师职业中专学校,做了一名教师。

父亲的话语一直激励着陶双,“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一定要扎实工作,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从1989年进入长沙市幼师职业中专,到周南中学,再到长沙市少年宫,直至2018年退休,陶双始终坚守在教师岗位上。

16_副本.jpg

陶氏族谱上的世系歌。

曾经,在四川、山西、安徽、江苏任职时,陶澍兴水利、救灾民、惩贪官,当他离去时,老百姓挥泪相送;如今,陶氏后人为国育才,造福后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跨越历史的传承与回响。

“印心”而行,滋励后世

夕阳西下,一只白鹭掠过文澜塔。历经岁月的洗礼,文澜塔上,“印心石屋”四个字已有些许裂痕。

塔上的风铃发出清脆之声,把记忆拉回至百余年前。

微信图片_20231201092156_副本.jpg

文澜塔。

17_副本.jpg

位于陶澍家乡小淹石门潭御书崖上的“印心石屋”摩崖石刻。

1835年,陶澍因总督两江和署理两淮盐务政绩卓著,被召见进京述职。期间,道光皇帝十四次召见陶澍,君臣相处十分融洽。

当道光皇帝问及家世里居及所学何来时,激起了陶澍对在家乡水月庵内学习时光的怀念,而水月庵与资江中的印心石相望。

于是陶澍说,自己的书房叫做“印心石屋”,即:要印证自己的心。道光皇帝听后大喜,赐“印心石屋”四字匾额。

1836年,陶澍回到家乡,把道光皇帝的御笔题字刻到家乡小淹的石门潭南北两岸的石壁上。其后,他足迹所至,又让这个御笔先后在岳麓山、焦山等10余处地方落了户。

在陶双看来,“印心”二字,寓意着读书人要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思考、用心去体验;而“石屋”二字,则寓意着读书人要像石头一样坚定、经得起岁月洗礼。

这种比喻,不仅是对读书的赞美和崇敬,更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在陶澍研究学会副秘书长、陶氏族人陶稳固的印象中,自己初次听到先祖陶澍的故事是在4岁时,“小时候围炉烤火或是月下乘凉时,叔祖父总会讲起陶澍幼时励志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后辈”。

家族有这样一位知名历史人物,让陶稳固十分自豪,并从小以先祖为榜样,处事做人。

“安化小淹是陶澍故里,因此,安化姓陶的人很多,读书人也很多。”陶稳固介绍,自己生活的陶家湾总共才100多人,其中,就出了12位教书先生,这离不开陶氏家族尚读的家风。

陶稳固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陶稳固也毅然选择了文教这条路,在家乡安化县江南镇的安化九中,一干就是40多年。

陶稳固退休后,不少学校高薪返聘他去教学,但都被他拒绝了。

2006年,陶稳固加入到了陶澍研究学会队伍中,从学会筹备,到成立,再到编纂《陶澍全集》等著作、开展文化讲座……

十多年来,虽忙碌奔波,但陶稳固甘之如饴。

他说,作为陶氏族人,研究自己的先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自己想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陶澍的精神,让陶澍思想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

18_副本.jpg

陶澍农家书屋。

如今,在陶澍老家安化县小淹镇陶澍村,受陶澍家风影响,家家户户十分重视教育。陶澍村党总支部书记吴蕊艳介绍,2021年至2023年,村里大学本科录取人数逐年递增,近三年考上本科的学生有近40个。

为了更好地把陶澍经世致用的思想运用于乡村振兴,今年7月,陶澍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书屋藏书近1600册,成为村民闲暇时的好去处。

采访现场,陶双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为打造“陶澍故里”文化品牌,安化正着力推进陶澍文化研究与传播“五个一工程”,即:一本陶澍历史小说、一项陶澍文化专题研究、一系列与陶澍任职地文化交流活动、一个陶澍文化讲堂和一个陶澍文化示范农家书屋。

时间溯回至1839年,陶澍去世前,江宁连连暴雨,他拖着病弱的身体伫立窗前,为南京百姓默默祈祷。陶澍62岁的人生,就像一场润泽百姓的及时雨。

离开安化时,记者脑海总是闪现一幅陶澍画像,这幅画像是宫廷画家张鸣九为陶澍所作。画上的陶澍眉庞须长,端坐于一株桂花树旁,平生不喜言笑的他,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刻,如果陶澍能见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或许也能如画中一般,“拈花喜欲盈”。

20_副本.jpg

专家点评:

戴爱玲:传承经世致用精神,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陶澍一生不囿于在故纸堆里求学问,即使改革阻碍重重,依然顶住压力,在职责范围内努力践行。也正是这样的经世之举,吸引了一大批经世致用人才如魏源、龚自珍、林则徐、贺长龄、梁章钜、左宗棠、胡林翼等,汇集到了陶澍的周围。

因此,陶澍被张之洞、张佩纶称为“晚清人才第一”,有如“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是晚清人才之“源”。

如今,陶澍身上的经世致用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其所蕴含的心忧天下的爱国热情、勇于干事的责任担当、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也成为了后人学习、传承的前行力量。

往期回顾:

脱习气、开生面,王船山留下的“示”与“戒”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①

困而知、勉而行,曾国藩修身齐家的“本”与“拙” | 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②

德齐家、莲为范,周敦颐的君子之“诚”与“雅” | 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③

严于己、忠于公,胡林翼烛照人心的“克”与“奉”|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④

慎交游、勤耕读,左宗棠心忧天下的“公”与“勇”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⑤

不随流、勇灼见,郭嵩焘坚守本心的“愚”与“道”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⑥

29f41dbbec214b1495201c235702a6dd.gif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李赛凤 陈杰 覃宵 王新凤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