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寻脉湖湘
岳麓山走出的湖湘文人,如何打破书生羸弱的刻板印象?丨寻脉湖湘③
红网时刻
2024-06-20 11:32:32
字号:

树木森列,苍翠如云。

名动天下的岳麓书院就藏在这叠翠之间。在这里,一群年轻的生命与山水相依,与文化相亲。

1.png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于宋太祖开宝九年,由潭州(今长沙,下同太守朱洞创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闻名四海的对联,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文脉绵延、人才辈出。

湖湘文人爱读书,却不是只知埋头苦读的书呆子。

受张栻所立“忠孝廉节”校训影响,湖湘学子们血脉中流淌的不仅是青灯黄卷的诗词文章,更是波涛万顷的胸怀。

南宋,有以理学家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清代,有以陶澍和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湘军与洋务派群体,以谭嗣同、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群体;辛亥革命时期,有以黄兴、蔡锷、蒋翊武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从宋代的“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再到近代,“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这里的书生不仅拿得起笔墨,也舞得了刀枪。

1.png

史上著名“朱张会讲”主人公之一的张栻,用今天的话说,是个超级“官二代”,他自小便随着宰相父亲张浚四处征战。受自身经历影响,他在主持岳麓书院时,提倡经国济民的抱负情怀、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课堂上,他跟学生们说,学习的目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应对科举,而在传道济民、治国平天下。激励一代代湖湘学子以经世致用、传道济民、报效国家、胸怀天下为人生追求,从江湖走进庙堂,从中国踏入世界。

1.png

在他的影响下,长沙成为全国闻名的理学基地,有学者说“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

受“传道济民”思想的引导,湖湘士子们更加积极投身于经世济民的政治活动与抗击外辱的军事活动之中。

德祐元年(1275年)九月,元军兵临潭州。岳麓书院的山长尹谷、作为守城主将的李芾,与岳麓书院、湘西书院的诸生在围城之前搬到了城内。彼时,元军抵达潭州城下,而城内只剩下兵丁四百五十人,老弱大半,再加上数百儒生。他们要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元军。

没有箭矢,就磨尖废箭,用以再射;没有食盐,便将库中盐席焚毁,取灰再熬;没有粮食,就捕雀捉鼠充饥……这是一场悲壮的守卫战,3个多月的苦守,援兵依旧遥遥无期,而此时军民和湖湘学子再已无力支撑,岳麓诸生,“荷戈登碑,死者什九”,城破在即。

除夕夜,尹谷听闻元军登城,留下了“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的遗言,朝着临安方向望阙跪拜,全家人举火自焚。李芾闻讯而来,以酒祭奠。随后令部将处死一家老小,自刎而亡。

1.png

城破,诸生追随老师而去,自杀殉国。

他们是岳麓书院第一批殉国、殉道者,却不是最后一批。

数百年后,历史重现,硝烟再一次席卷长沙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农民起义军呼啸而来,长沙陷落。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兵攻克长沙,时年84岁的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痛感明朝末日来临,他“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君殉国。吴道行死后,就葬于岳麓山云麓宫绝食地,长沙知府堵允锡特撰《吴嵝山墓碑》。

吴道行的学生王夫之没有像老师一样选择殉国,而是选择举兵抗清,募集乡勇,出仕南明永历朝廷。待看清自己极力想要守护和拯救的大明,早已无药可医之后,他愤而隐居山林,不剃发,着汉服,脚穿木屐、不踏清朝的土地,埋头经济学问,总结明亡经验,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1.png

“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数百年后,王夫之关于国家、民族主义的先声,像一声惊雷,在中华大地产生巨大回响。

历数湖湘,从屈原始,这片土地上的人才就凭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关心现实,到岳麓书院掌教张栻高声吟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再到近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夕阳西下,草木染金,当最后一抹霞光拂过“岳麓书院”的门匾,有铿锵的金石之音从历史深处传来,传递后世。

参考资料

朱汉民、邓洪波:当我们在谈论朱张会讲时,我们在谈什么

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丨媒体聚焦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策 划:陈海波

监 制:陈 彦、刘明珠

文 案:徐丹、陈加宁

剪 辑:李静怡、高国栋

美 术:佘履安

配 音:张 盟

相关链接:

这位湖南人的超级“乡亲”,建构湖湘文化最初精神骨架丨寻脉湖湘➀

一个满满正能量的地方官,让湖南成为主流学术核心地丨寻脉湖湘②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陈彦 徐 丹 陈加宁 李静怡 佘履安 张盟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