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一桌湖南饭·欢辣湖南
深读丨 一桌湖南饭:辣椒生猛猛湖湘
红网时刻
2022-07-19 00:14:49
字号:

微信图片_20220718222908.jpg

编者按:“能吃辣椒,敢为人先,会打仗,会读书”,一部湖南辣椒饮食史,就是一部湖南人的性格成型史。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年,“端稳中国粮、做优做香湖南饭”,湖南将贯穿从农业“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致力推广一批地方优势产业,打响一批区域特色品牌,推出一桌丰盛的“湖南饭”,催动社会消费热情同时,提振湖南农业经济发展新活力。

无辣不欢,做优“湖南饭”,首先就从辣椒开始……

微信图片_20220718223248.jpg

1

430年前,浙江有个戏曲家叫高濂,舞文弄墨之余,还是一位养生专家,他在食补尤其在“以花入菜”等专题研究方面颇有心得。

高濂专门写了一本书《遵生八笺》,提到了一种好看的、开花的植物,“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高濂所说的“番椒”,就是当时从海外流入的辣椒。这也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时间为1591年,明朝万历十九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里面未见有关辣椒的描述。因此,推算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大致为1578年到1591年之间。

根据研究,辣椒最先由海外从浙江“登陆”,但是并不受浙江人喜爱,倒是地处内陆的湖南,对辣椒一见钟情,而后辣椒再由湖南传入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宝庆府志》和《邵阳县志》中有关于“海椒”的记载,这标志着辣椒正式传入湖南。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辣椒已经成为湖南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菜品,官员、富商、民众无论贵贱,都对辣椒偏爱有加。

微信图片_20220718223253.jpg

其时,中国正面临千百年来最大的变局。

一系列被编入后世教科书的历史镜头,彼时轮番上演——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和广州;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0年,沙俄侵占黑龙江……

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近在眼前,生性好“辣”的湖南人,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

第一个站起来“睁眼看世界”的魏源,湖南隆回县人,1843年,他写的50卷《海国图志》正式面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思想站位甚高。这样一位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曾在三元里抗英战争中拼过刺刀,可谓文武双全,刷新了“文弱书生”只会高谈阔论的刻板印象。他也是辣椒流行在湖南餐桌后出现的第一位“猛人”。

2

魏源之后,湖南紧接着又出了三位“猛人”:曾国藩,1811年11月出生于今湖南娄底双峰;胡林翼,1812年7月出生在湖南益阳;左宗棠,1812年11月出生于湖南湘阴。

这三位的出现,改变了时局走向。

左宗棠一生几乎没打过败仗,兴办洋务运动时更是浑身是劲,创办船政学堂,创立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马尾船政局,一把年纪了还忙得“灰只嘎喷”;胡林翼早年在贵州安顺知府任上时,就带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还理论联系实际编了一本《胡氏兵法》;至于曾国藩,那更是辣味甚浓的主,他的“屡败屡战”,他的“好汉打落牙和血吞”,都是经典中的“战斗机”,他是湘军真正“第一狠人”……

地处湖南隆回县金石桥镇的魏源故居一角。.png

▲ 地处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的魏源故居一角。

强将手下无弱兵,曾国藩带领的一群将士,如刘长佑(湖南新宁人)、江忠源(湖南新宁人)、罗泽南(湖南双峰人),还有湘军水师创建者彭玉麟,籍贯也是在湖南。

他们破天荒地让“湘军”这个词名震全国,在此之前,放眼全国找“湘”字号群体,一个都找不着。即便说人才,千百年来有名望者也只有黄盖、蔡伦、周敦颐等寥寥数人。

自有“湘军”之说起,湖南便像找到了火山喷发口,人才之多,一发不可收拾。

继曾国藩领导的湘军群体之后,又出现了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一批猛人,以及后来的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许光达、粟裕、陈赓等人,全部是重量级的“湖湘代表”。

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湖南人好辣,由此可见一斑。

湘西十八洞村居民家墙壁上悬挂的辣椒鲜艳夺目。.png

湘西十八洞村居民家悬挂的辣椒鲜艳夺目。

在当时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的湖南,辣椒已经不像其它兄弟省份如江西、湖北被视作调味品,而成了一道价廉味美的日常菜。有专家分析,辣椒富含维他命C,有提神和消毒等作用,长期食用能改变人的血性,且多为胆汁型、热血型。

这种饮食习惯和血性走向,不能不说对人的视野、风格、理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相较于湖南之前的社会风气,吃上辣椒后的湖南人更显刚烈、更有个性。

上世纪60年代,秘鲁哲学家门德斯来华访问,毛泽东请他在中南海用餐,其中就有一大盘红艳艳的凉拌辣椒,毛泽东边吃边说,“湖南有钱人家和贫穷人家都喜欢吃,不吃点辣椒,仿佛什么菜也没有味道”。毛泽东的另一句话“不吃辣椒不革命”也广为流传。

当时,湖南人出远门,随身携带辣椒成为许多人的标配,“辣椒文化”已独树一帜。比如在全国菜系中,逐渐形成了以香辣著称的湘菜,制作方法上也不拘一格,煨、炖、腊、蒸、炒等都可加辣椒助味,湘菜代表中的辣椒炒肉、剁椒鱼头更是许多外地游客必点的招牌菜。

《2020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透露,湘菜成为“2020年最博人眼球的正餐品类,有最强的扩张能力”。在产业发展方面,湘菜领先全国,即便是疫情冲击之下,2020年,湖南全省餐饮业营业额依然稳定在1790亿元。无论从饮食习惯还是从产业发展趋势看,“辣”文化都在深刻影响并丰富着湖湘文化。

湖南人喜欢在很多菜肴里添加辣椒,为提味、提神之必须。.jpg

湖南人喜欢在很多菜肴里添加辣椒,视为提味、提神之必须。

3

自从辣椒成为日常标配,湖南人的性格似乎变得异常“刚猛”。

军政人士就不说了,陈天华、谭嗣同这些本都以“文弱书生”形象示人的,霸蛮起来也是“下不得地”,两者最后都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以报国明志。

还有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听闻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在某一天做时事报告时,激愤不已,竟拿出菜刀断掉指头,当场写血书表示抗议。他们都是文弱书生,他们都是典型的“不怕牺牲”的狠人。

刚烈顽强,做事辛辣,这样的特征在几代湖南人身上,都能找到,这也构成了湖湘特质——“底气足,霸得蛮,敢为人先”。

回望两千多年来,在上述“猛人”们以井喷之势出现前,湖南也有自己的文化积累,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楚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士人在被贬、流放到湖南之后,有感而发的“落魄”诗文呈现。而随着辣椒出现而名震全国的,完全是另一种“湖南群像”。

微信图片_20220718232227.jpg

当然,湖湘文化的形成,肯定有着历史的沉淀,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影响,有岳麓书院和“朱张渡”的影响,更有比理学注重“实效”的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在高濂专门介绍辣椒的著作问世后28年,湖南还出现了一位重量级的思想家,他于1619年10月出生在湖南衡阳。

他名叫王夫之,一位文武双全的湖南书生,他最经典的主张就是“经世致用”。猛人谭嗣同早年就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浓厚兴趣,1888年,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专门认真研究王夫之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王夫之的思想对谭嗣同及其同时代人的影响非常大。

谈文化,离开“人”本身去谈,那“文化”就会成无源之水。

可以说,王夫之的“经世致用”学术主张及影响,加上前述那些身体力行实践“经世致用”的一群猛人,集体形塑了湖湘文化内核。

任何一个地方群体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当然,辣椒在湖湘文化的成型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爱拼的“湖南蛮子”敢于闯天下,后世并没有一个学术研究上的结论。但有专家认为,辣椒素是一种含有香草酰胺的生物碱,人在吃辣椒的时候,烧灼的感觉会释放人体自身的止痛物质——内啡肽,可以让人有一种爽快的感觉,而且越吃越想吃,甚至“上瘾”。

这种“上瘾”,让湖南人在现代信息社会,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领域,仍然有一种延续的力量,仍旧有一种“霸得蛮”的精气神,他们并未像外界说的“不再有革命时期的群体效应”。

单就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互联网精英群体来说,湖南近年来就出现了“微信之父”张小龙(邵阳洞口县人)、58同城总裁姚劲波(益阳人),还有映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奉佑生(永州人),快手创始人兼CEO宿华(湘西永顺人),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创始人徐少春(益阳人)。

从实体经济和工业产业看,湖南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几大领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集聚了大量科研力量和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领军人才。

世人只知“湖南蛮子”,然又有几人知道,处交通闭塞之地、毫无通江达海优势的湖南,其子弟是怎样一步步霸蛮拼出来的?

读懂湖南人的辣椒文化史,才能读懂湖湘文化的生命力。

螃蟹稿文尾新图.gif

欢辣湖南丨“湖南椒点” 为何是它

创意摄影丨欢辣湖南:一颗辣椒喷出的烈焰之火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张立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