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孔⑤|胡世余:20亩有机稻“种”出全家新希望
红网时刻 字号:
2020-10-01 13:16:39

编者按:一个瞬间汇聚万千目光,一副面孔展现喜乐忧伤。在奔涌向前的新时代洪流中,总有一个个身影,在某个时刻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些面孔中流露的真诚、坚强,或寄予期待,或满怀憧憬,或收获幸福,讲述的都是今日珠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故事……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珠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孔》系列报道。他们脚下的土地和脸上的光雕刻着时代的印记,带给我们泪水和感动,也带给我们力量与信念。正因为这些面孔,我们一起走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重温前行初心。

QQ图片20201001125439.gif

点击图片,听听胡世余的“脱贫心声”。

红网时刻记者 姜珊 通讯员 唐兰荣 实习生 姜梦琴 衡阳报道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闻浓浓稻谷香。进入9月,金黄便是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街道新龙村最靓的底色。满山遍野的稻田里,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曳。村民们趁着好天气忙着收割稻谷,一派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9月28日一大早,贫困户胡世余照样在自家院里忙碌起来。迎着晨曦,铺满院子的稻谷更显金黄,胡世余将刚装满袋的稻谷捆扎好后放到一起,门前已堆得老高。“今年种植了20亩水稻,收了2万多斤谷子,按目前市价,收益可达到2万余元。”胡世余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了看到胜利果实后的欣慰和喜悦。

勤劳肯干的胡世余,是村里脱贫励志的典型。儿子患有颈椎病压迫神经无法劳作,孙女患有恶性骨滑膜瘤,加之老伴生病去世,只靠老胡一人挑起家庭重担,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4年被评议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帮扶人产业项目引导和帮助,胡世余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勤劳的付出,通过发展水稻种植产业,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8年,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后盾单位募捐了救助资金9万元,用于我儿子、孙女的手术开支。”提到家里这些年的变化,胡世余心里充满感激。

为什么选择种植有机稻,而不是以前的常规水稻呢?记者和胡世余一边转悠一边聊。胡世余说,现在食品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有机水稻让消费者更放心。在禾苗生长阶段,我还会把刚露头的杂草踩到泥土中。尽管麻烦一些,但少打除草剂等农药,大米吃起来更健康。

“以前,种植水稻都是靠人力,从耕田、耙田、育苗、插秧、施肥、喷药、除草、收割等,都是靠人工去完成。”虽然胡世余现在也用上了部分机械化,但水稻种植劳动量仍然非常大,他每天起早摸黑,把辛苦的汗水都洒在了自家的稻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两年来,他家每年的收入都达到了4万元以上,今年的收入预计可达6万元以上。现在的胡世余已经从一个最初连生活费都发愁的贫困户,变成了一个全村有名的水稻种植能手。

在发展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胡世余并未就此满足。今年,他还养殖了500只土鸡、200只土鸭,10多亩的水塘里也放养了鱼,还种了油菜等农作物。

莫问辛劳有多少,耕耘自有新收获。“明年还要种40亩田,养一点鸡鸭,放鱼塘,把家里搞得好一点。”67岁的胡世余站在自家禾坪上眺望远处的稻田,他仿佛又看到了稻浪在秋风中翻滚,泥土中散发出浸透着稻子的清香,收割机来回穿梭,一袋袋金黄的水稻正等待装车,好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相关推荐: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孔①|贺平安:六亩蔬菜地 脱了“贫困帽”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孔②|朱大军:先脱贫再脱单 好日子要来了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孔③|邓定翠:“鸡萝卜”让我从贫困的泥沼中拔了出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孔④|刘建华:我要把自家土鸡卖向全国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珊 唐兰荣 姜梦琴

编辑:于佳丽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