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永州: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永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江华专场答记者问实录
红网时刻 字号:
2020-09-07 21:22:57

相关报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丨江华:敢想敢干再出发 聚心聚力再奋斗

红网时刻永州9月7日讯(记者 成文杰)9月7日,永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江华专场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举行,江华县委副书记、县长龙飞凤致发布词,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左亚军主持发布会。发布会上,江华县领导龙赋云、张恒、李华林就党建引领、巩固脱贫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实施党建引领,压实干部队伍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是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色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江华县是怎么做的?

答:我们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胜势。

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制定责任清单,层层签订责任状,县乡村三级挂图作战。县委书记带头联系1个乡镇、2个村,每个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1-2个贫困村,每个县直机关单位包扶1-3个村。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对全县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定期开展督导,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倒逼各级干部扶真贫、真扶贫。

二是建强骨干队伍。扎实推进乡镇党委、村两委班子、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确保抓脱贫攻坚有力量、有队伍。按照“全覆盖选派、精准选派、尽锐出战”的思路,全县有贫困人口的304个村(社区)都选派了驻村工作队,112个贫困村均由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全县共选派871名干部驻村帮扶。组织9279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工作人员等结对帮扶2.8万户贫困户,每人帮扶不超过5户,每月走访帮扶贫困户不少于1次,帮扶情况实行“积分制”管理。近年来,共选派2300余名农村党员、青年农民参加市级以上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轮训。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把脱贫攻坚列入全县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和年度考核等次挂钩。今年,出台最严格的考核办法,对因工作作风不实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关的县乡领导、干部职工、帮扶责任人等年度考核等次定为基本称职。近年来,9名后盾单位主要领导被约谈,3名乡镇党政正职因脱贫攻坚工作不力被问责。同时,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宣传表彰了一大批扶贫干部,66名作风务实、实绩突出的扶贫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让出色者出彩、有为者有位,激发各级用心用情用力抓扶贫。

通过党建引领,全县上下坚决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责任担当,汇聚起强大的攻坚合力。2017年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江华召开,江华工作经验被推选为中组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扛起责任”典型案例和“守初心担使命”典型案例。

记者:2014年以来,江华共减少贫困人口11.3万人,还有1743个贫困对象未脱贫。请问对于11.3万个脱贫人口的脱贫质量如何巩固提升?今年这1743个未脱贫人口能如期全部脱贫吗?若能如期脱贫,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一)对于11.3万个脱贫人口的脱贫质量如何巩固提升?

怎么保证11.3万人稳定脱贫、不返贫,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是江华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将因人因户施策,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继续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我们将坚持不懈推进“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产业和就业扶贫模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安排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稳定收入来源。这是巩固和提升已脱贫贫困人口脱贫质量的主要措施。

二是继续落实好各项保障政策。兜底保障方面,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兜底保障对象,继续落实低保、五保、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兜得住”;教育保障方面,继续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确保贫困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不失学不辍学;基本医疗方面,确保贫困户100%参保,有病能够及时治、治得起。

三是建立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已经脱贫的人口加强监测,把存在返贫风险的对象找出来,针对其返贫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其能够稳定达到脱贫标准。

(二)今年这1743个未脱贫人口能如期全部脱贫吗?若能如期脱贫,具体措施有哪些?

目前,江华剩下的未脱贫贫困人口有1743人,绝大部分为“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无生产门路的特殊贫困群体,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已逐户逐人制订帮扶措施,综合施策进行帮扶,从前期开展的脱贫质量“回头看”等情况来看,这部分对象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今年可以如期全部脱贫。

对这部分对象,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帮扶。一是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将无劳动能力、无法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和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的未脱贫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享受A类档次,确保收入达标。同时,深化爱心救助、社会帮扶工作,优先给予临时救助,多措并举,保证其日常困难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二是落实产业和就业帮扶。对有劳动力能力未脱贫人口,引导到县内外务工或者支持发展产业。对年龄偏大、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未脱贫人口,安排到扶贫车间从事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或者优先安排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岗位;三是加强结对帮扶。在原有帮扶责任人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每户再增加安排一名县乡(镇)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四是强化跟踪监测。将所有的未脱贫户纳入防贫返贫监测范围,统一购买防贫返贫责任险。同时,每月开展一次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

记者:江华已经顺利脱贫摘帽,今年又高质量通过了国家相关普查。请问,贫困对象在“精气神”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在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中,我们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确保了贫困对象实现稳定脱贫,“精气神”方面也有了大的改观。主要体现在:一是想干事、愿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我们把群众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送到他们面前,引导和调动他们通过劳动脱贫致富,就是我们扶贫扶志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是加强培训,能干事的本领得到增强。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采取外出观摩、田间地头教学等实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发展产业和务工就业的本领;三是强化思想引导,群众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子女不赡养老人、攀比炫富等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转变;四是采取帮扶责任人与贫困群众一起干的方式,帮助和动员贫困群众搞好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让贫困群众保持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五是强化感恩教育,和贫困群众算好“实惠帐”,让他们深切感受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变化,引导贫困群众牢记党的政府的恩情,做感恩的人。

记者:据了解,江华的产业和就业扶贫工作是全省的一面旗帜,请问江华在产业和就业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我们始终认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产业、在就业,只有通过产业和就业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紧紧围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要么有产业、要么有就业”这一目标,一方面全力发展产业、竭力创造就业,另一方面就是将贫困群众力所能及的岗位送到他们面前,通过就业增收达到扶“志”目的,通过在岗位上学习劳动技能达到扶“智”目的,让产业和就业扶贫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在产业和就业扶贫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针对不同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规律、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不劳民伤财,探索形成了“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扶贫模式,涵盖全县所有不同贫困劳动力群体,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增强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保障了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确保了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2014年以来,通过产业扶贫带动8.5万贫困人口脱贫。

(一)规模企业进园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进规模工业企业105家,培育电子信息、新型能源、新材料、电机等七大产业,目前有产业工人1.4万余人,吸纳3560个有一定务工技能的青壮年贫困劳动力在园区企业稳定就业,年人均工资3万元以上,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今年新进园区的企业还有近200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正在大力招工,为群众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小微企业进乡村。针对一些留守贫困劳动力因需照顾老人小孩、又有一定空余时间,但就业无门、增收无路这一实际困难,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进乡村开设“扶贫车间”,吸纳留守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要求每个有条件的村都要争取办一个就业岗位30人以上的小微企业,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微企业相结合,将所有安置房一楼设计建设成标准厂房,引进小微企业,让贫困群众实现“楼上住家、楼下就业”,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创新了小微企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即:复杂工序在园区,简单生产在村里;车间在村里,生产在家里;培训在公司,生产在家里;回乡创业,家庭作坊。目前,全县共有小微企业486家(其中省里认定全县扶贫车间269家,认定全县示范性扶贫车间18家),提供就业岗位1.6万多个,吸纳1.3万余名群众务工,其中贫困群众3724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既让贫困村通过收取闲置厂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级集体收入,又培养了一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农业产业建基地。贫困户独立发展产业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做好的话,相信他也早就不贫困了。且农业是一个较为脆弱的产业,需要有能力的公司或者大户来做。于是,我们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要求有条件的村每年流转山地300亩以上。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济组织建农业基地,让贫困劳动力获取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近年来,引进和培育390多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地20万余亩,建立一批果茶蔬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2万多个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帮助7000个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低,仅会做简单农活的50岁以上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四)旅游产业谋全域。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和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全县20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成桐冲口景区、井头湾景区、秦岩景区等6个三A级景区,有酒店(三星以上标准酒店8家)、农家乐、民宿酒店等客房6750余间,可同时接待1.1万人住宿。去年以来,有1700余户6000多个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实现增收。

特别是今年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县的电机电器企业逆势上扬、订单激增,部分引进的电机企业总产值月平均增幅均超过200%,其中2月份增幅超过700%,而且这个产业链符合前面我介绍的扶贫车间发展的“第一种模式”,工艺简单易学、解决就业多、工资待遇较高,深受群众欢迎,稳岗效果好,就业扶贫成效明显。

目前全县有电机电器产业链企业40多家,其中龙德晟公司、长锦成公司、德森电机、威斯特电机、骏高公司分别在乡镇开设扶贫车间19家,提供就业岗位2100余个,现有员工1500余人,吸纳贫困劳动力370余人就业,年收入3万元以上。

因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电机电器企业订单不减反增,这次疫情导致江华无法外出务工、被迫回流群众约有2000多人,我们迅速组织这些群众就业,全县脱贫工作基本没有因为疫情造成影响。

记者: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江华多方整合资金投入到农村,请问这些资金的投入,给江华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2014年以来,我们整合投入资金51.875亿元,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是交通路网更加完善。通过实施干线公路升级、库区道路复建、农村道路加宽和巷道建设,G207成功改造,建成了S355二级公路、S356一级公路和白福公路,完成公路危桥改造和渡改桥70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301.12公里,公路密度为71.3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乡道460.5公里、农村公路1922.97公里,安保工程1151.5公里,包括112个贫困村1475个小组在内,全县乡(镇)100%通达客车,实现了水泥(油)路“村村通”“组组通”。在全省率先实施巷道建设1300千米、196.27平方米,村内道路水泥硬化90%以上,基本实现水泥路“户户通”。

二是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涔天河水库扩建胜利完成,新建的清江水库、涔天河灌区、涔天河水厂等工程大力推进,同时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全县工程灌溉体系基本形成,人畜饮水有效保障。目前有大中小型水库99座、山平塘2500余口、大小河坝968处、电力排灌设施保有量56台1120千瓦、沿河水轮泵88处201台,蓄引提水总量2.4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面积24.6万亩。实施集中供水及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467个,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消除。

三是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建成220千伏瑶都变、110千伏沱江变、110千伏冯河输变电以及姑婆山变电站改造增容110千伏主变1台以及工程项目建设,累计建设110千伏线路5条;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308个台区,惠及62个村12.12万人,有力保障了城乡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四是通讯网络全面加强。建立移动4G基站401个,行政村通讯信号实现4G有效覆盖比例达到100%,中国移动有线宽带城区及乡镇所在地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为100%,线上购物、扫码出行、移动支付等成为农村生活新常态。

五是农村教育全面发展。实施合格校园、移民学校复建、村小改造、全面改薄等教育工程,新建了7所移民学校,完成了167所村小改造和44所中小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校校通”“班班通”开通率达100%,实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全覆盖,新建公办幼儿园17个,实现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建立了“深度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基金”,确保每一个深度贫困家庭学生不辍学。先后被评定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教育强县。

六是农村医疗全面提高。全县县级公立医院6所,招商引资建立民营医院7所,17所乡镇卫生院完成了6所标准化建设,302所村卫生室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6.93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15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由50元/人提高到55元/人;2019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28.72/10万,新生儿死亡率2.73%,人口平均寿命78岁,百岁老人2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1%;建立了健康扶贫基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个人缴费补贴,确保销比例达到85%以上。被评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湖南省儿童保健合格县。

七是农村社保全面提标。2014年以来,全县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从108元提高到2019年的224元;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救助水平从2640元/年提高到2020年的5220元/年;特困集中供养人员救助水平从5160元/年提高到2020年的7800元/年,对符合兜底条件贫困人口实现了“应纳尽纳,应兜尽兜”,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待遇水平逐年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八是文化服务有效保障。完成304个村(社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建立农村综合文化站16个、文化志愿者1600名,农家书屋、文化健身器材等配套措施一应俱全,“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实现全覆盖。

九是农村环境更加整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四个革命”项目857个,拆除“危旧破残”房屋1万余间,建成卫生厕所4万多个,实施危房改造10258户,复垦土地8000余亩,安装路灯225个村(社区)1万盏,落实“双河长制”304个村。广大农村呈现“天蓝、地绿、水净、村美、人文明”的美丽画卷。

记者:江华的易地扶贫搬迁将安置房的一楼设计为框架,发展了一批扶贫车间,请问在易地扶贫搬迁设计时,县委、政府是怎么考虑的,现在成效如何?

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我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项目,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实现搬迁致富。

易地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我县将安置楼房一楼规划出架空层,预留产业空间创业脱贫,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或租用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以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场地出租费用于安置小区的卫生保洁、绿化亮化等日常维修管理,改善居住环境,既解决了易地搬迁户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用工和场地问题,形成双赢局面。

截至目前,全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引进小微企业98家,提供就业岗位1600多个,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432人。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文杰

编辑:周文君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