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钩沉传奇故事,解构文化内涵。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网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别开辟“湘雅往事”栏目,通过对老前辈们个人成长和奋斗经历、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学科发展历程等进行文字、影像的采集整理,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老一辈医学大家勤学苦练、立德树人的奋斗史。
系列报道:
【人物名片】
孙明,中共党员,心血管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湖南常德人,1931年出生。曾任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湖南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和内科教研室主任,1992年获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主持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2002年被评为“湘雅名医”,先后组建了心血管病介入中心、心脏病实验室、血液透析中心和肾病实验室。
曾撰写《乡村医生手册》《内科治疗学》《临床医学多选题》《临床医学多选题解》等近30部经典著作。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主编专著6本,获省级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并多次获技术革新奖。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国外医学病理生理与临床分册》等七种专业期刊的编委或主编。
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各1项,国际协作课题4项,主持省“八五”课题2项,中华医学基金会课题1项,省卫生厅、科委课题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46篇,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委成果三等奖。
培养硕士研究生47名,博士研究生44名,博士后1人。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曾获评中国高血压突出贡献奖、中国心血管事业杰出贡献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出身医学世家,严师鞭策成长
记者:听说您出身医学世家,请谈谈您儿时的成长经历。
孙明:我的祖辈历代都从事中医,曾祖父还是清朝的太医。在我们老家河北玉田县的祖屋里,高挂着御笔所书的“天下第一家”招牌。后来,爷爷为了躲避战乱,举家从河北迁来湖南石门县当医生。
我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我的印象中,家里还有一面“赤贫送诊”的牌匾。意思是如果你没有钱看病,我就不收钱。当时,经常有人到家里来找爷爷看病,有时候也有人抬轿子来把爷爷请出去看诊。我时常在旁边观看,这对我后来选择学医有很大的影响。
我在雅礼中学读了6年,成绩一直都是年级前几名,当时能坚持完成6年学业的只有两个人。19岁那年,我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湘雅。
记者:进入湘雅这样的全国知名学府学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为什么选择当内科医生?
孙明:刚进湘雅的时候,我是不想学内科的,而是想当外科医生。因为我觉得我的性情适合做外科医生,天生好动,喜欢打球、跑步,我的一、二、三志愿都是填的外科。但是,当时实习科的刘长业老师偏偏要我选择内科,因为他自己是内科教授,也很喜欢我。而选择心血管内科也是受到了老师们的影响,王肇勋、王振华、黄小月等都在全国心血管领域很出名,学生们都很崇拜他们。
老一辈湘雅人都是德才兼备的大家,他们教会了我严谨、负责、仔细、认真的湘雅精神。虽然几十年已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却依然历历在目。如张孝骞教授,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我跟过他查房,他能够把生理生化的背景讲得清清楚楚,让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王振华教授的业务能力也很厉害,他们平时和蔼可亲,但是工作上的事情绝不允许马虎,这种严格具体体现在以身作则上,都是以要求自己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们。
当时,通宵抢救病人是常事,老师们总是率先垂范,从来不计时间和代价。有次急诊,来了一位病人,我看他脸色发青,并且有水肿,检尿发现尿里有蛋白。我心里掂量着在病历上写上了肾炎,将他收进病房。第二天早上查房,教授看完病人和病历后,抬高声音毫不留情地问我:“这个病人发绀,皮肤和粘膜都呈青紫色了,怎么会是肾炎?肾炎会产生贫血症状,发绀是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表现,你不知道吗?你连肺心病和肾炎都分不清了吗?”当时屋子里站满了人,面对严厉的训斥,我很是惭愧。正因为那次教训,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肾炎和肺心病的症状区别。
尽管我后来的学生都说我太严,但其实我远远没有我的老师们严格。因为,没有老师们严厉的敦促和要求,就没有我愈发谨慎精进的工作和学习。当医生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促使我养成了做事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我的职业生涯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付出医者大爱,收获患者信任
记者:您诊治过无数患者,大到国家领导,小到赤贫百姓,您都把他们当亲人一样。请谈谈您印象深刻的医患温情故事。
孙明:1958年,我随湖南省医疗队去福建支援前线,后来从福建前线撤回到了江西的一个疗养院。其中有个战士患了肺结核,而且有空洞、咳血,当时病得很重。军人性格本来就硬朗,遭受的病痛使得他的脾气非常大,稍感不顺心就会扔东西来表达不满,还常常和医务人员发生争执,当地很多医护人员都避之不及。但是我对他很关心,认真倾听他的故事,千方百计为他排忧解难。尽管当时医疗设施和药物严重不足,我仍尽最大努力帮助他缓解症状。同时努力翻阅书籍,希望能找到治愈的方法。他也看出了我的真心和善意,从不对我发脾气,积极配合我的治疗。
离开江西回到湘雅不久,我收到了一枚勋章:原来,那位患肺结核的患者已经不幸去世了。在他去世前,他把自己在战争中得到的抗美援朝勋章寄给了我。在他心里,我也是一位救死扶伤的、重感情的英雄。我们在灵魂深处是一样的人。拿着这枚“滚烫”的勋章,我更加体会到,只要对病人付出真心,他们就会心存感激与崇敬。医患关系也跟普通人际关系一样,你怎样对待他,他就会怎样对待你,没有哪个病人会铁石心肠拒绝好意。
我行医六十余载,非常重视“价效”比值,即尽可能使用最廉价的药物,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70年代,省里一位领导疑似有冠心病,但病因比较复杂,一直没有治好。所以找到我,结果我治好了。这个事情让我的知名度大增,来找我会诊的病人很多,甚至好多老病号专门跑到我家里来看病,但我从来不会计较报酬,规定要收钱的,也尽量少收。因为我的祖辈就是这样做的,“赤贫送诊”的理念已经根植于心。
记者:担任大内科主任期间,您曾派遣大量医生赴美国和日本交流学习,这对医院心内科、肾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孙明:这得益于日本鹿儿岛池田病院的老院长,他跟我说过,由于对侵华战争有愧疚,所以希望通过免费接收中国医生进修来弥补,甚至连路费都是由他们出。当时大内科人才济济,并且分出了肾内科和风湿科,像陶立坚、周巧玲、宁建平等去了日本,杨天伦、左晓霞等去了美国。出去学习交流能够认清差距,他们学成回来后,对学科发展帮助很大,不仅自身走上了行政岗位,在业务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如透析、超声、心脏移植、冠脉造影等技术都是从国外学习后回来开始做的。如今,他们都在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醉心教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记者:您曾担任77、78级卫生部部属院校毕业生统考指导小组组长,请介绍一下当时印象深刻的故事。
孙明:当时统考要求很高,因为我教学还是有点名气,所以就让我负责,去当辅导组长。因为我参加过统考的出题,我就知道统考它有几个条件,最基础的是教科书,所以我就把教科书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把里面有可能会出的题标记出来。我为统考编了一套复习提纲,后来果然考试题目在我出的提纲里面就有,而且还是我反反复复强调的,都编成顺口溜了。湘雅连续两年都是全国第一,500人的考试,平均94分,这个成绩人家很难想象。所以,别的省都来问我要那套辅导材料。
其实年级里还有四五十个人不愿意读书,一天到晚就是打球和玩,我就把他们集中在教室里面管着他们学习,晚上12点以前不准回去,上厕所都要请假。这些“调皮佬”就在黑板上写“湖医幼儿园”,好像我把他们当作幼儿园的学生一样。因为他们如果有一个人考得不好,整个成绩就被拉下来了。通过这样的集中苦练,结果我们的整体成绩上去了。
记者:您曾多次荣获全国和湖南省心血管系统的突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而您的科研重点也是高血压防治,请您谈谈这方面的贡献和研究成果。
孙明:不敢说贡献,我只是完成了一个医生的责任,重要的是坚持。
1984年至1986年,我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回来后,我以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生活质量调查表”为蓝本,对高血压患者服用各类药物后分别进行了生活质量测验,结果发现,不同的降压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在治疗中注意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这一研究打破了国内历来以疾病的治愈率或病死率来判断治疗效果的局限性。
1987年,我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全国第二个省级心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湖南省心防办并担任主任,监测治疗人口达10万人。当时全国要做高血压的普查,作为国家卫生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血压普查项目的湖南负责人,我的想法是不能光做一次普查,而是要一直做下去。我曾在全省有26个网点,其中株洲有江南机器厂、江麓机械厂、331这些大厂,对他们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普查普治,每个月我还去给他们看病和普及科普知识,而且把他们的医生带出来参加我的学习班,培养他们的能力。由此在这些厂里开辟了高血压门诊,重在预防和治疗。不仅如此,我还对这些病人进行追踪,观察他们吃药后的身体情况。这些被我普查普治的单位,中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因为高血压得到控制,中风患者自然就减少了。这些防治基地能够坚持做下来的全国只有几家,因为也没有报酬,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
这些厂也成为了我的科研点,在普查普治、卫生宣教的同时,我完成了临界高血压的系列研究、1972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等科研课题,这些成果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湘雅精神,陶然我心
记者:您已年近九旬,几十年来没有一天离开过临床,如今依然奋战在一线,是什么支撑着您继续发挥余热?
孙明:虽说政策上规定80岁以上不能看门诊了,但是病人还会慕名来我家或办公室看病,而我也不要求报酬。此外,每个星期三下午我都会参加一次全科大查房,因为我对临床很熟悉,做了几十年了,经验比较丰富,他们也喜欢我去查房,还能解决一些疑难杂症,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平时也有一些会诊,就临时约。
我觉得看病也是一种乐趣,并不觉得累,也从来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把别人的病治好了,他们从内心感谢我,就够了。有的病人治不好的,就帮他们缓解症状,我也觉得很高兴,这对医生来说是一种收获。
我现在身体也挺好的,喜欢运动,年轻的时候就是短跑健将,在湖南省运动会100米、200米跑过第一名,100米比赛有11秒多的好成绩呢!老了之后坚持了很多年的游泳,每次不间断地至少游半个小时。所以,我觉得我的身体依然能够应付临床工作。
记者:您对年轻医生成长有哪些好建议?对医院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孙明:一是要有本事,要能把病看好。一个医生最大的关心是把病人治好,治不好就去看书钻研。如果诊疗不清楚,就要去搞清楚。第二是要乐于奉献,不计较得失、工作时间。医学讲究严谨,不能容忍一丝懈怠。
面向未来,希望医院更加重视年轻人业务能力的提高,经常派人出去进修学习,同时在服务态度上多多提升,把湘雅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统筹:罗闻 刘丹
文字:罗闻 严晓博 刘丹 李紫寒
编导:曾慧
摄像:王长吉
配音:田萌
剪辑:赵梓汝
后期:王轶楠
视觉设计:杨靖舟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