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网融媒体作品集
品读|歌声里②:高光时刻,到延安去!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9-28 11:43:23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声里”系列品读之二

品读歌曲:《解放区的天》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

抗战爆发后,无数爱国青年发出呐喊,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迎着漫天黄土,怀揣《红星照耀中国》,或搭车、或步行七八天,奔向心中的“圣地”“革命的摇篮”——延安。

目睹此景,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感叹:“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延安如一块磁铁,敞开城门。各地青年,燃烧着希望,潮水般涌入。短短几年,这座边远小城举世瞩目,无数英雄豪杰,经此城门,直插全民族抗战最前沿。

????.jpg

青年们跋山涉水、络绎不绝奔向延安。资料图

从1935年至1948,中国共产党扎根延安13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全面胜利,笑到最后。

延安岁月书写了中共党史的高光时刻。

这是一片黄土地,带着古老的基因;又是一片红土地,诞出中国革命不朽的红色精神。

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完全可以把心胸全部敞开”;这里有“一个地方的光明与简单生活氛围”,令人“精神上更痛快”!人们生活艰苦,依然身心开朗。

???????.jpg

解放区快乐的儿童。资料图

丁玲曾告诉斯诺夫人:“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简朴的生活好。”这种快乐,蔓延在延安进步文人之中。

1943年,歌曲《解放区的天》风靡延安、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陕北人民扎起大红绸带,扭起大秧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歌词平实简短,却深刻勾勒出延安面貌。“解放”“民主政府”“爱人民”,是延安精神一角,更是“荒芜中盛开快乐”的根源。

这支歌是延安文艺思想大解放的结晶。

?????????.jpg

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资料图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鼓励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文工结合,“到群众中去”。新民歌、秧歌剧、新歌剧、合唱蓬勃发展,《东方红》《兄妹开荒》《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抗日剧社热血青年刘西林,深受鼓舞,结束延安鲁艺学习后,投身晋绥边区抗日救亡“大秧歌运动”。

他运用冀鲁民歌《十二月》曲调,编成歌曲《边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通俗易懂的歌词,熟悉贴心的曲调,浓郁的民族性、群众性、革命性,迅速吸引了边区老百姓。

歌曲传到解放区、抗日根据地,“边区”被改成“解放区”,变成脍炙人口的《解放区的天》。

??????????????3?????????????.jpg

刘西林(后排左3)与剧社战友们合影。资料图

这支歌,亮出延安精神的底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正是顺着延安精神指引,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八路军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将不毛之地扮成“陕北江南”,引领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创业风尚。

???????????????????????.jpg

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资料图

历史滚滚向前,延安时期距今已历70余年。

虽时光不再,延安精神却并未走远。新长征路上,我们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强大国力,我们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厚植“为民”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焕发与传承,这不灭的精神灯塔,让每个生命彰显价值,闪耀出理想主义的不朽光芒。

“歌声里”系列品读

品读|歌声里①:燃烧吧,长征精神!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