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峥嵘岁月,律动时代旋律。那些美妙歌声,从南湖漾漾清波传来,唱过烽火南昌、井冈翠竹、雪山草地,飞过巍峨宝塔山、抗日硝烟路……汇入磅礴的红色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红色是来路,是初心,是使命,是精神指引,推动中国历史乘风破浪,滚滚向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品读栏目特别策划《歌声里》专题,以歌声打开红色记忆,致敬红色精神,献礼壮丽70年。
听!那屹立不变的理想,那灯塔的光,就在歌声彼岸——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声里”系列品读之一
品读歌曲:《长征.七律》
当我们打开老唱片,那或悠扬、或激越、或悲壮、或欢快的旋律,从历史长河走来,带着国家记忆、民族精神,漫过记忆闸门,走向灵魂深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64年,歌曲《长征.七律》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风靡神州。70多个单位、3000多人合唱的《东方红》,向天公奋力呐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中国力量。
《长征.七律》演出照。侯波摄
那一年,中国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万象更新,国泰民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扩大国际“朋友圈”,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决定创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离国庆节不到两个月,来自全国的顶级演职员,以百分之两百的干劲,忘我创作。周总理亲自挂帅总导演,每天忙完国务,深夜一两点赶往剧组,事无巨细参与讨论。大量革命歌曲及新民歌被候选,一部呈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歌舞史诗诞生了。
而《长征.七律》是史诗中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转折点,是星火燎原,这部毛泽东作词、男高音歌唱家贾世骏演唱的歌曲,短短56个字,尽显红军将士面对艰险、苦难、死亡,仍然仰天长啸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抢滩夺险。资料图
一首诗词,将我们带回毛泽东创作《长征.七律》的时刻。
1935年9月17日凌晨,红一方面军攻破腊子口天险,一路翻过大拉梁,傍晚到达甘肃岷县麻子川乡旋窝村。
84年前,旋窝村60多户人家,回汉杂居。一封旧电报,解密当时军民鱼水情:“此地物质丰富,民众回汉各半,十分热烈地拥护红军,三个半月来脱离群众的痛苦现在改变了。”
红军进村后,旋窝村阿訇丁正邦组织韩启明等5人接待,宰羊煮汤,烙大饼、锅盔,并动员全村,解决红军吃饭、住宿问题。
长征中的毛泽东与朱德。资料图
毛泽东住进村民韩启明家。草屋坐北朝南,面向岷山。九月岷山千里雪,毛泽东推窗而见,心情更好。
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泽东心中翻起波澜,思想风驰电掣。一路上红军风餐露宿,吃草根树皮,走雪山草地,尝尽人间恶险之境;一路上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敌人越凶狠,红军越坚强。
《长征.七律》瞬间酝酿成熟。作为诗词“诞生地”,旋窝村也被写进史册。84年过去,村民牢记传统,人人皆背《七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资料图
长征是一部壮烈的革命史。长征精神焕发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特质,闪耀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光芒。它是5000年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的崇高结合,是党领导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
斗转星移,战火硝烟远去,和平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然,“长征永远在路上”,它正焕发起新的活力,鼓舞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爱国奉献、燃烧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