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 | 穿越红土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穿越红土地 | 恰同学少年 百年师范的热血青春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7-30 22:56:23

编者按:红土地,蕴藏着城市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成为长沙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网推出《穿越红土地》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踏访城市各个角落的红色地标,为恢弘历史的庄严起点造像纪年,在红土地之上,完成历史、现代与未来的精神对话,奏响新中国70周年宏大的史诗组歌。

1.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

相关链接:

专题 | 穿越红土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通讯员 赵小群 长沙报道

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当年的老同学周世钊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长沙市城南妙高峰下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其前身是宋代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此求学五年半,之后在此工作两年半,接受了现代的民本主义教育。他还主办工人夜学、担任湖南一师一附小主事、创办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青年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教育革命论)的转变。

1.jpg

集东方文化内涵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灰白色调建筑。

1.jpg

“第八班教室”里的“毛泽东座位”。

走在书院路上,你会看到一座庄重、典雅、大气、沉稳、集东方文化内涵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灰白色调建筑,它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这里还培养出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周世钊、张昆第、李维汉等一大批英才。

2003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主体部分搬迁到了河西,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展示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

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与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阁连接,形成四合院落。这所在原址上按照原貌复建的学校,不仅作为纪念地,供社会大众参观学习,而且依然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一个教学校区,有3000名的大学生和附属小学的1000多名小学生在这里学习。

红网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穿越”百年前的“红土地”,踏着伟人的足迹,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副馆长张颖和讲解员邹磊向记者自豪地介绍了毛泽东当年在母校求学、任教的故事。

1.jpg

“八班寝室”流传着“三不谈”的故事。毛泽东在校学习期间提倡“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庭琐事”,至今教诲、影响着青年学生。

文明其精神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一师校园里,有迹可循且广为人知的关于青年毛泽东的历史故事就有二十余个。当游客们走进这座纪念馆,更多的都是想了解他在这里读书、学习、生活情况。不管是毛主席的读书方式、读书内容,还是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都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每一处红色纪念地,每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一处思想高地、精神殿堂。作为红色纪念地的一名讲解员,我们的初心就是把这座精神高地,按照基地所承载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把它更好的诠释和宣传。”邹磊说,这是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每一个讲解员的“初心”。

毛泽东是怎么读书的?邹磊向记者介绍了毛主席的几种读书方法:静中求学;闹中求静;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无字之书”。

在纪念馆里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铜塑,展示的就是毛主席的一种读书方法。他在一师求学期间,常拿着书到离学校不远的南门口去,在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以此作为考验,培养自己随时随地都能专心的能力。在熙熙攘攘的环境中,毛泽东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地畅游在书海里。

恩师徐特立先生倡导“不动笔墨不看书”,被青年毛泽东接受并终身坚持。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时,所读的课外书籍超过1000册。一本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他在书上的批注就达12000多字。

毛泽东非常注重社会实践,既重视读“有字之书”,又重视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1917年的7、8月间,他利用暑期与同学萧子升漫游了长沙等5个县,历时1个月,行程900余里,沿途接触了城乡各阶层人员。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这些经历便是其人生中的初期农村调查实践——“游学”。

张颖介绍,结合“校中有馆,馆中有校”的资源优势,湖南第一师范在每年秋季开学,都对新生进行 “红色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志愿讲解服务队成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院部2018级数学专业夏瑞姿笑着说,“毛主席的学习故事、八班寝室的‘三不谈’、水井边的锻炼故事等都激励着我们奋进学习。”主席母校的一师学子,都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自我鞭策意识。

1.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口水井,是青年毛泽东完成“常规动作”——每天清晨的“冷水浴”的地方。

野蛮其体魄 见证伟人强韧意志

毛泽东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既是倡导者,又是践行者。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论体育之精神》一文,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其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句话现在广为流传。

那么,毛泽东当年在读书的时候是怎么“野蛮其体魄”呢?

冷水浴、风浴、雨浴、日光浴、登山、露宿、远足等等,都是他热爱的锻炼方式。一师校园里,有一口水井,那是青年毛泽东完成“常规动作”——每天清晨的“冷水浴”的地方。

“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念书的几年中,把洗冷水浴作为每天的‘第一课’。他说,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又足以练习敢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在《我们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毛岸青夫妇这样回忆。

毛泽东发起冷水浴时,同班中应者较多,但多半途而废,毛泽东一直坚持下去了,一直坚持到毕业共4年半的时间。他总结体育的功效,认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有一种递进连锁作用,一石多鸟。而“意志者也,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这是毛泽东早年“体育第一”,“体魄第一”思想的精华。

1917年,毛泽东还与周世钊等其他骨干一道,以体育锻炼为中心,在校园里掀起了全校课外活动热潮。湖南一师废除的课间操重新受到了重视,毛泽东根据自己实践,融合各种运动之长,包括手、足、头部、躯干、拳击和跳跃等动作,创造了独特的“六段运动”。

这是一种融合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身操,共6段27节。红网记者看到,在“六段运动”的分解动作画报前,总是聚集着很多游客,大家纷纷伸拳踢腿,跃跃欲试。

“毛主席一生南征北战,无限操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原来在青年时期就打下了这么好底子!”前来参观的游客章先生用手机拍下了“六段运动”的全部分解动作,他表示“以后还是多加强身体锻炼!”

1.jpg

郁郁葱葱的一师校园环境。

红色文化引领 主席母校今朝正盛

早在1929年10月23日,毛泽东随同中共闽西特委机关转移到上杭县时,他就为一个世代文盲的乡村办过一个“平民小学”。他亲自编写课本,亲自为孩子们上课,当了整整一个月的“教书先生”。

解放后,毛主席曾电慰母校师生,并号召大家“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务”。

目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全国唯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湖南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由一师承担,湖南小学教师也将尽出一师。

校园里,尊师重教氛围日渐浓厚,师生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师德素养普遍提高。

自2006年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以来,至今仍有九成以上的一师学子坚守在乡村基层,绝大多数师范生毕业后热爱小学教育并迅速成为学校骨干。截至2018年底,一师共招收了21275名公费师范生,已培养毕业9710名公费定向乡村优秀小学教师,现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南省乡村教育师资紧缺的局面。用校长童小娇的话来说:“我的孩子们大都扎根在最需要人民教师的乡村,一个优秀的学生成为教师后也许会改变一个乡村学校。”

“在这里能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是一个很好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教育基地。大家要牢记毛主席对母校的殷殷嘱托,在培养教育人才上狠下苦功,特别是鼓励引导年轻教师服务基层,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育力度,努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2018年的教师节,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调研慰问时这样说。

2019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调整到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该校将以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内部外部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要抓住高考综合改革的机遇,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一师人传承的精神。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赵小群

编辑:王娉娉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