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 | 穿越红土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穿越红土地 | 湘赣边界毛主席亲手栽下的树102岁了,栗蓬紫玉闪金光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7-29 12:04:45

编者按:红土地,蕴藏着城市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成为长沙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网推出《穿越红土地》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踏访城市各个角落的红色地标,为恢弘历史的庄严起点造像纪年,在红土地之上,完成历史、现代与未来的精神对话,奏响新中国70周年宏大的史诗组歌。

相关链接:

专题 | 穿越红土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红网时刻记者 刘露 李濯雪 实习生 罗枝 长沙报道

“它们来历不凡,是102年前毛泽东亲手所栽,现在每到秋天,树上还能结出不少板栗哩!”浏阳市文家市镇湘龙村铁炉冲一座山坡上,当地义务讲解员张玲指着这两棵102岁“高龄”却依然青翠的板栗树,娓娓道来一段不为人知的沧桑历史。阳光遍洒树梢,落下斑驳光影。微风拂过,枝叶簌簌作响,仿佛诉说峥嵘岁月。

6.gif

当地义务讲解员张玲指着这两棵102岁“高龄”却依然青翠的板栗树,娓娓道来一段不为人知的沧桑历史。阳光遍洒树梢,落下斑驳光影。微风拂过,枝叶簌簌作响,仿佛诉说峥嵘岁月。

日前,红网时刻记者走进湘赣边探访两棵板栗树,带领大家穿越时光,追寻百年前的动人故事。

铁炉冲距文家市集镇约10公里,山冲小而幽静,隐蔽秀丽。登上山头,记者见到了这两棵来历不小的板栗树,一棵约有10多米高,苍翠挺拔;而另一棵据说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截断后又重发新枝,如今也已枝繁叶茂。百年之后,这两棵古树历经风雨、自然枯萎,当地老百姓以为救不活的时候,古树居然再发新芽,被当地人称为“中国人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象征”。

毛主席在同学家附近山头栽下板栗树

1917年冬天,当时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同浏阳同学张辉周一行,来到文家市铁炉冲,住进同班好友陈绍休家里,开始了为期10多天的农村社会调查。

在湘龙村,毛泽东还坚持锻炼身体,爬过当地最高的山——六龙山,每天起床后,先练习几套拳术,然后再爬山、散步、看书、洗冷水脸,晚上也要再练几套拳术才睡觉。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胸怀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在文家市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践行探索的足迹,播下了最早的革命种子,为以后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打下坚实的革命基础。毛泽东深入考察当地,向贫苦大众积极宣扬进步思想。当毛泽东即将作别陈家时,他向陈绍休提议栽树留念,随后便将两株板栗树树苗栽种在陈家老屋附近的铁炉冲山头上。

1.gif

102年前毛主席在湘赣边种下板栗树。

板栗曾送到北京和延安

毛泽东和这两颗板栗树的故事还有“后续”。

毛泽东平易近人,一有时间就帮助陈家跳水、种菜,还亲手在铁炉冲山坡上种了两颗板栗树,至今古木参天,枝繁叶茂。

当时有人问毛泽东:“你离家这么远,种这个干什么?”毛泽东笑道:“前人种树,后人吃果嘛。”

吃果的后人,一直没有忘记种树的“前人”。

1956年起,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曾先后多次给毛泽东寄去这棵树上结的板栗,请他老人家尝尝自己亲手种的板栗,毛泽东收到之后很高兴,还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写了回信。

过了几年,乡亲们每年例行寄去的板栗被全数退回,并附来回信,毛泽东表示接受铁炉冲人的一片心意,但湘龙村当时也不够富裕,板栗不要再寄来,留着自己吃。还有一次,退回的不是板栗,而是折换成的粮票。

村民们感恩毛泽东对他们的牵挂,毛泽东给村民写的回信,至今仍被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收藏。

这两棵板栗树现102岁了,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和时代的变迁,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在这座湘赣边界的小镇,毛泽东栽下了两棵板栗树,也播下了最早的革命种子。1927年9月,当毛泽东指挥秋收起义各路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时,这里注定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早在1967年,这两棵板栗树被就浏阳列为革命文物树,并挂上保护牌。2007年7月,它们上榜湖南省第三批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虽然不再寄板栗,但为了纪念毛泽东,当地村民们把板栗树的种子撒播在两棵母株的四周。记者看到,现在整座山坡上遍布着数十棵板栗树,“板栗绿”向四周扩张着。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板栗林。挺拔青翠的板栗树,留下的是永不消褪的红色记忆。

3.gif

昔日革命老区,现已一跃成为经济强镇。

红色热土书写新篇章

历史选择了文家市,文家市也书写新的历史。

昔日革命老区,现已一跃成为经济强镇。2005年,文家市镇财税收入就过亿元,成为浏阳第一个亿元乡镇,也在全国革命老区中首树“亿元乡镇”的红色标杆。

交通状况、集镇品质、乡村面貌……老百姓将这些最直观的变化看在眼里。8旬的老党员胡纪文说,以前的文家市虽然叫“市”,但镇上也就是一条500米长的麻石老街,如今集镇纵横有11条街道了。

“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秋收起义在文家市播下的这一颗革命种子,促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浏阳市政协委员、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副馆长邓勍说,文家市转兵,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秋收广场上方,一座巨大的红旗雕塑十分醒目,像是在风中高高飘扬、猎猎作响。从株洲驱车过来游玩的刘华,带着湘潭的亲戚,在红旗下拍照留念。

新陈列馆内,讲解员们正在逐一检视“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等70多件展品,温习那些隐藏在展品背后的风云故事,为几天后的开馆做准备。

92年前,工农革命军第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这里升起,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如今,走进浴血重生的小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集点,处处能感受到这片革命老区和红色热土的沧桑巨变与发展激情。文家市正以红色文化为主线,致力完成从景点向景区的转身,打造精致精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会师小镇”。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们要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引领文家市发展的文化自信核心内涵,将红色名片擦得更亮,进一步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馆长、浏阳市文家市镇党委书记卢铓表示。

来源:红网

作者:刘露 李濯雪 罗枝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