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的昂扬精神,带领全市上下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保持了湘潭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湘潭日报、湘潭在线特开设“真抓实干、砥砺前行”专栏,对湘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亮点、特色工作进行系列报道,以凝聚力量,提振信心,加快发展。
【真抓实干 砥砺前行】
湘潭在线9月21日讯(湘潭日报首席记者 翁灵娜)一方面经济转轨、结构转型,增长速度放缓;一方面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刚性支出加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平衡这种“收支压力”?如何实现湘潭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有进?湘潭市委、市政府围绕“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这一命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引到了湘潭、用到了最需要的领域,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
那么,钱究竟从哪里来?通过向上争取、多方吸引、内部生发而来,通过招商引资、争项争资、项目扩资、改革生资等多种方式而来。应对时艰,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凝心聚力打响了一场争资引资的“攻坚战”。
招商引资: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招商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市就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也取得了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
不久前,我市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签订了吉利湘潭生产基地新能源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平台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吉利集团将投资35亿元,在湘潭吉利汽车生产基地基础上,新增新能源SUV产品平台项目,全面对标沃尔沃技术和生产程序、标准,生产涡轮增压节能汽油SUV、插电式混合动力SUV等车型。该项目整车量产后,将达到年产15万辆SUV整车的生产能力,年产值150亿元,年创税5亿元以上。
吉利汽车,这个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民族品牌汽车企业,几年时间,接二连三对湘潭生产基地增资扩容,投入新车型生产线。他们的信心源自哪里?源自对湘潭招商、安商工作的满意,对湘潭经济环境的信任。企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缴纳了大量的税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这是一个合作双赢的开始。
一份来自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截至7月底,我市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同比增长31.3%,签约金额173.2亿元,同比增长52.9%,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2个,工业类项目9个,三产类项目10个;亿元以上在谈项目24个,协议总金额176亿元(不含经开区);亿元以上在建项目47个,投资总额近1000亿元。
引进的项目和资金,如同一枚枚“金种子”,在湘潭扎根生长,在努力成就自身的同时,也尽情反哺着脚下的这方土地。
争项争资:向国省政策要发展
今年初,全市财政工作会议曾经作出预判:“预算增长的可用财力,仅能满足公务员增资的需要。而与此同时,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刚需和实事工程必须全力保障,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改革任务还很繁重。”严峻的经济形势,让财政部门不得不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站在财政的位置,如能积极对接国省政策,争取更多国省项目和资金支持,便能借势发力,引来“活水”。资金筹集动员令一发出,全市财政部门迅速行动,一方面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协助项目申报、资金测算,一方面潜心做好政策研究,与财政部、财政厅保持密切联系,全力争资调资。
今年上半年,借助湘潭综合保税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字号平台成功获批的契机,湘潭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超过68亿元,为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竹埠港地区获得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支持资金3.87亿元,湘潭县、韶山获得省特色县域经济专项资金1.7亿元,湘电大冲风电场项目等4个“两型”项目获得4.604亿元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贷款。此外,我市还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000万元、国省实事资金1.43亿元、各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410万元,等等。
这些涓涓汇入的“国家资金”,既有效引导了发展方向,更为地方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项目扩资:重点工程建设是“牛鼻子”
种种经济数据显示,当前,无论是全省还是全国,投资依旧是拉动经济发展最得力的那辆“马车”。湘潭也不例外。而如何抓投资?项目建设是“牛鼻子”。
以项目扩投资,以投资稳增长,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要把抓项目作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市委书记陈三新指出,要集中力量,担当责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松劲,为推动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稳定经济增长,我市明确了一份“318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亿元”工作清单。
按照安排部署,投资和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今年1-6月份,我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3.8亿元,同比增长20.5%。安排的318个重点项目中,1-6月份已完成投资389.2亿元,为全年计划投资的44.2%。
不仅如此,为确保全年建设任务完成,7月份,我市安排了中部国际商贸城长株潭仓储加工物流园、恒大地产项目等50个项目集中开工。这批涉及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起到了一把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时间,万达广场、威胜电气、东二环、湘江风光带等重点工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项目建设带来了新的期望和梦想,成为了广大老百姓的兴奋点,也孕育了湘潭经济的新增点。
改革生资:市场运作增添活力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总收入)88.89亿元,为年初预算的51.14%,比去年同期增加7.3亿元,增长8.95%。
尽管上半年财政总收入顺利实现了“双过半”目标任务,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有限的财力保障建设与发展?市财政局负责人回答,这就需要巧借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之力,巧借社会之力。按照这个思路,我市财政部门改革资金分配模式、转变理财方式,将财政资金的引导集聚作用充分发挥,成功实现了财政资金“直接无偿投入”到“间接引导撬动”的转变,以市场的动力释放出发展的活力。
今年,我市一改过去财政直接对企业或项目进行补贴的手段,将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涉企项目资金的财政贴息比例提高到50%,引导金融等各类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和企业。2015年,市本级又通过统筹集中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亿元,采取股权投资、贷款贴息、投资后补助等多种市场化手段,专项用于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支撑产业。
另外,我市还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的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今年4月,作为湖南省首批PPP项目试点城市,我市在全省率先对外发布首批45个PPP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390亿元。其中,选择了13个投资规模较大、合同关系清晰、收益比较稳定的项目,作为我市首批PPP重点示范项目。从项目发布后的情况看,已经有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公司、德国柏林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五矿二十三冶等一大批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对我市的PPP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国家级PPP示范项目—湘潭经开区污水处理厂项目、省级示范项目—湘乡市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也进展顺利。
从这些,我们看出财政资金的市场撬动作用业已显现,由改革创新迸发出的活力正释放出来!
源源不断的“资本之水”奔涌而来,汇入重点项目、汇入实体企业、汇入民生领域……这是企业振兴的“清冽甘泉”,更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在转型路上,湘潭稳定前行。
短评
增强经济社会的造血功能
卫羊
钱是维系经济社会运转的血液。对于一个地方而言,维系运转的血液就是财政收入。但是,现在问题来了。由于经济增速减缓、企业效益下滑等原因,我市的财政收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了。
一边是支出还在刚性增长,一边却是收入增速下降,这样一对矛盾已经形成,如何化解?答案只能是:增强经济社会的造血功能。
湘潭是工农业基础良好的城市,经济社会造血功能比较发达。这是我们迎战经济滑坡冲击的独特优势,需善加利用。“血液”的来源,既可以是内部生发、多方吸引、向上争取等多条渠道,也可以是招商引资、项目扩资、改革生资、争项争资等多种方式。
无论走哪条渠道、采取何种方式,增强湘潭的造血功能,都迫切需要全市各职能部门干部职工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凝心聚力,共同应对时艰,开辟全新局面,驶入发展蓝海,再创不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