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主要经济体通缩预期增强、外贸低迷及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整体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家采取了减税和补贴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从基本的财政乘数原理来看,等量减税和等额补贴的效果相同。但笔者认为等量减税的效果优于补贴,且至少有5个理由佐证这一观点。
理由一,减税的普惠性更强。补贴只对符合条件的特定企业给予补贴,而每个企业申报补贴的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那些更了解如何操作才能拿到补贴的企业占绝对优势,最需要补贴或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反而可能居于劣势。在目前补贴金额巨大、寻租活动盛行和监管机制薄弱的情况下,很多补贴资金被浪费或是错误地流向了无效企业。但如果把补贴转为对企业的税收优惠,这些差异就会消失,从而产生普惠效果。
理由二,减税的时效性更强。补贴的效果并非即时,企业先缴税才能申报补贴,成功拿到补贴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而减税几乎没有时滞,在税收减免当时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同等情况下,减税刺激经济的效果可更快地显现,且减税避免了补贴所固有的管理成本,刺激经济的相对效果会得到强化。
理由三,与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小型民营企业拿到补贴的几率较小,但税收优惠并非如此。若以销售额、资产规模和员工规模作为税收优惠依据,或采取大幅提高起征点的方式实施税收优惠,则小型企业获得税收优惠的可能性和优惠程度将高于大中型企业。如今小型企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创新、活力和就业贡献方面更是如此,将补贴转换为税收优惠,在整体上可以对经济起着更大的带动作用。
理由四,补贴的超额负担比减税大得多。税收经济学阐明了税收的超额负担概念,征税会导致互利交易的减少,征税越多,超额负担越大。因此,减税会降低经济的超额负担,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而补贴则要先征税,再以支出方式转移给企业,这两个环节都会招致较大的超额负担,进而压抑经济增长潜力。
理由五,减税的空间巨大,但补贴的空间狭小。补贴并不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而是“送”钱给企业,且许多钱“送”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审计署的报告中多次披露补贴管理中的问题与漏洞。近年来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送”钱式补贴规模已相当大,继续增长已经不合时宜,相反应逐步压缩补贴规模。相比之下,减税空间要大得多,目前出台的减税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减税措施,相对于每年超过1万亿元的财政收入增量和超过3万亿元的财政资金存量而言可谓有限,因此减税空间依然很大。
在当前的体制下,政府给企业的补贴规模甚为可观,巨额补贴大多让大中型国企受惠,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补贴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应研究制定与实施“以减免换补贴”的政策组合,并推动适当的配套措施,才能对走出当前的经济低迷状态产生更好的效果。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