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上半年净利亏1.02亿 多家乳企遭遇转型“阵痛”
南方日报
 
09-02 15:00

近期,国内乳企先后发布半年报,多家乳企业绩表现不佳,其中,本土婴幼儿奶粉巨头贝因美“净利润亏损1.02亿元、同比下滑195.51%”的成绩单尤其刺目。

贝因美过去多年稳站在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榜首,昔日的霸主今年首次出现亏损,令不少业界人士叹息。业界认为,贝因美的巨亏背后,一方面说明其实施的转型之路尚未发生效应。另一方面,从贝因美身上发生的“转型阵痛”,也可看到行业“共性”,当前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转型过程中同样出现种种代价,这也表明在国内外大环境之下,国产奶企转型遭遇重重难关。不过,乳企若能闯过转型升级的难关,生存下来,未来可能会获得产业发展的红利。

挑战

贝因美上市以来首现巨额亏损

正在艰难进行渠道改革的贝因美,意料中地迎来一份并不好看的业绩表。8月31日,南方日报笔者从贝因美最新发布的半年报看到,其上半年营收17.73亿元,同比下降26.28%;净利润亏损1.03亿元。在核心业务奶粉方面,营业额同比下降28.91%。

贝因美曾是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公认龙头。根据AC尼尔森数据,在母婴店和商超渠道,2014年全年占据国内奶粉市场份额前三名的品牌分别是惠氏、美赞臣、贝因美。贝因美是唯一一家本土奶粉品牌。然而,这位昔日“大佬”在这两年却表现不佳,此次中报的成绩,更是贝因美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亏损。

对于亏损,贝因美方面解释,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业务转型尚未完成,重点产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销量下降,致使上半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国内婴童食品市场渠道风起云涌,电商、“海淘”积极抢占市场份额使大卖场、超市等传统零售渠道市场份额面临挑战,也使得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受到较大负面冲击。此外,为持续保持公司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加大了对市场开拓和产品服务方面的投入,致使销售费用率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有所增长。

贝因美巨亏,其实并非“一日之寒”。早在去年,该公司就出现业绩下滑,为挽救投资者信心,去年9月,贝因美宣布与恒天然战略合作,恒天然以34.64亿元收购贝因美18.8%股份,同时贝因美与恒天然合资收购恒天然澳大利亚奶粉厂。但恒天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后,并没有助其走出低谷,反而营收和净利润下滑更加严重。

对此,贝因美坦承,公司业务转型需要过程。今年8月,贝因美董事局副主席陈惠湘首次向记者透露,该公司正在进行渠道改革,现已将原有的1000个经销商减少至500个,同时分公司也转型为全资子公司,并赋予更多开拓市场、经营功能。按照贝因美的计划,目前阶段性改革计划已经完成,反映在终端零售价方面,不同品类综合平衡下来,终端零售价格会下降约20%。

不过,在当前发展最强劲的电商渠道,贝因美就显得谨慎。陈惠湘表示,该公司在“互联网+”方面还有较多顾虑,需要考虑线下经销商们的利益。但他也意识到,“这样的转型是大势所趋,想长远发展只能走下去,而且要重视网络渠道。”

贝因美转型的另一个方向也备受争议。近两年,贝因美提出多元化发展,向“婴童食品第一品牌”转型。最近几年,贝因美的业务延伸至婴幼儿辅食、母婴用品、儿童奶、幼儿教育、亲子教育、服务等领域,产品覆盖0-12岁婴幼儿童。而其对新业务板块的投入,也从未停止。据资料显示,2014年下半年,贝因美投资3.5亿元在广西北海成立全资子公司贝因美儿童奶有限公司,试水儿童配方液态奶。此外,还预计投入7394.80万元建年产3000吨的米粉项目;投资5.5亿元建宜昌贝因美婴童食品产业园。

分析

多元化能否拯救业绩待观察

“在当前奶业消费低潮的大环境下,业绩下滑容易理解。”针对贝因美业绩首次出现亏损,乳业专家陈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竞争的环境更加恶劣,若单纯靠奶粉业务就更加艰难,“包括他们公司内部各种关系,都还不是畅顺。外部有压力,内部的机制理得还不很顺,业绩没有逆市上涨,也容易理解。”

业界认为,贝因美内部机制理得不顺,是指其对经销商渠道的改革。此前,贝因美靠传统渠道庞大、坚实的经销商队伍,助力其走上国产婴幼儿奶粉“第一把”交椅地位。现在,贝因美改革要减少中间环节、简化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削减经销商利润,显然动了经销商们的“奶酪”,各种反对力量必然存在。也正是在此压力下,贝因美也不敢轻易、大规模发展电商渠道。“贝因美进行的渠道改革能否产生有益效应,尚有待观察,但在目前形势下,整个行业都遇到同样问题,改不一定见效,不改则是死路。”

此外,贝因美多元化发展的转型之道,到目前为止也尚未收到效果。业界分析,贝因美进行多元化发展,显然是看到单一靠奶粉业务支撑业绩,存在许多风险,再加上这两年奶粉行业在监管、市场竞争恶化、产能过剩等因素下,多元发展、寻找新增长点显得更为迫切,“多元化,至少东方不亮,西方亮。”

不少业界人士对于贝因美的亏损,也视为“转型阵痛”,从当前贝因美的转型,包括联手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踏实发展上、中、下游产业链等动作来看,贝因美应有发展后劲。

国内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就指出,这两年贝因美在渠道方面正在做调整和尝试,调整过程中会影响到经营活动和业绩,所以导致业绩下滑。“贝因美深度调整对于它未来的转型发展是有好处的,短期来看,业绩是下滑的,但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内部的团队,营销渠道的调整结束以后,业绩还会提升上来。外部环境随着去产能化、行业淘汰乳企减少,未来的市场环境开始好转,竞争过后,淘汰出去以后留下来的企业都能够获得产业发展的红利。”

行业

乳企转型存三大难点

贝因美当前出现的“转型阵痛”,在今天的很多乳企身上也同样发生。

近日,蒙牛、合生元、澳优、圣元、美赞臣等也先后发布业绩报告,从这些婴幼儿奶粉的财务数据来看,在国内、国际奶粉产能过剩、消费欲减低等大背景之下,各家乳企业绩普遍表现不乐观。

如澳优乳业201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2.6%;净利润为4050万元,同比下滑24.3%。

蒙牛乳业旗下的雅士利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雅士利继续拖累蒙牛业绩。雅士利上半年销售收入为11.6亿元,较2014年同期的15.5亿元下降24.9%;净利润7560万元,跟去年同期的2.09亿元相比更是大幅下降63.9%。

在港上市的合生元中报称,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约为19.62亿元(其中来自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收入为16.98亿元),同比减少约为10.3%;净利润约为2.05亿元,同比下滑34.4%。

多家乳企均解释,业绩下滑原因是:传统渠道萎缩削弱其竞争优势;上半年继续对母婴和电商渠道销售模式转型,但成效尚未凸显;加大促销力度导致毛利降低。

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自两年前就已结束此前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这两年,产品和渠道、市场环境均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内、外双重压力下,转型成为各家企业必须要走的路。

有的企业采取多元化路径,如贝因美和合生元均向母婴市场延伸,合生元宣称“要做母婴服务商”,按照该公司规划,除了提供婴幼儿奶粉外,业务还将延伸至纸尿裤、婴儿洗护用品,甚至早教。有的企业则并入乳业全产业链大树上,如雅士利、多美滋被蒙牛收购,成为弥补蒙牛短板的业务单元。有的企业则拓展新领域,盯上羊奶粉,如飞鹤、澳优;有的全面转向电商渠道,如广州蕊盛蕊、君乐宝……

路径不一,殊途同归,每家乳企均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阵痛”,只不过,各家成效表现不一。

宋亮指出,在消费市场剧变、产业淘汰战的寒冬下,国产奶粉遇到的转型难点包括:一是渠道转型过程中,企业与传统经销商之间矛盾加深。“价格下行成为当前态势,生产企业与渠道矛盾激化,传统母婴渠道、商超们对婴幼儿奶粉要求的利润很高,但企业又要求婴幼儿奶粉价格下调,下调后渠道的利润变薄,这就造成企业和渠道的矛盾。换句话说,企业如何推动转型发展,从而使得渠道的利润点不要过分地集中在奶粉上,这是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是,当前国内奶粉产能过剩,这是整个企业转型的又一个难点。笔者近日曾走访长沙一家乳企,该大型工厂去年才投入巨资完成升级、改造,然而市场消费却发生急剧变化,目前该新工厂实际使用产能只有10%,其它90%产能闲置。如何消化产能过剩确实是当前很多大企业面临的难题。

宋亮称,第三个难点是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现在很多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去选购进口奶粉,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还是不足,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需要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记者 欧志葵 实习生 王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