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信息报讯近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则 “子女若不常回家看看,将可能会分不到遗产”的消息,在网络中持续发酵。有人支持新规,认为此举能很好地推广传统孝道;也有人认为新规流于形式,很难落地。
记者昨日街头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大家见仁见智,但老人们的基本态度是“遗产不留子女还给谁?”
子女: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北大才女王帆《做一个怎样的子女》的演讲,近日在各类媒体广泛传播,其中“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一句话更让无数的80、90后和他们的父母们感动。
无独有偶,日前苏州拟规定的“子女若不常回家看看,将可能会分不到遗产”的消息,同样引发市民热议。其实,早在2年前,“常回家看看”就被列入《老年法》。不少市民表示,听说过“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
80后的熊先生来自临湘农村,已在岳阳安家。在他看来,这种规定太“死板”。因为各种原因,熊先生的父母一直和弟弟一家住在乡下,“我不可能与每天都能见父母的弟弟比回家频率,如果按照这个规定,是否给我扣上‘不孝’的帽子?”
在90后的刘小姐看来,这种新规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自古忠孝难两全呀!”刘小姐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工作的打拼上,而忽视了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亲人。不过,规定是否落地,在执行层面可能会很困难。“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刚工作不久的市民张先生表示,“在亲情日益淡化的今天,在孝敬老人这个问题上加强立法是很有必要。至少也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就是呼吁人们多关注家里的老人。”
正如一句“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个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常回家看看是亲情的具体化,而不仅仅是为了遗产。
父母:
理解孩子忙,遗产不给他们给谁?
对于不常回家看看或得不到遗产的规定,不少老年人的看法直白中有些纠结。“孩子们工作忙,他们也蛮辛苦的。我自己还能照顾自己,也不想让他们多费心。”家住花板桥的邝先生儿子在深圳成了家,今年春节,儿子儿媳邀请他们去深圳住了一个月,但一个月下来,看到儿子天天早出晚归,回家后还要安顿他们,手忙脚乱的,而又帮不上忙,感觉去儿子那是给他们添乱。而且,“孩子们上班后一个人不认识,呆在那也没意思”。至于孩子们是不是能经常回家看看,邝先生表示,当然希望他们常回来,但“他们要上班,抽不开身,这我们也能理解。”
多久看父母一次才算有孝心?已经寡居多年的谭先生说,“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家庭环境或许有不同的理解。”谭先生认为,子女有心、父母理解、双方能多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心里真希望孩子们能多回家,一年几次也不嫌麻烦。”采访中,不少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不希望给儿女太大压力,“其实只要心里有我们就好,回不回来看他们自己的时间安排。”而说到常回家看看与遗产分配,多数老人表示,自己辛苦了一生,遗产不给他们给谁呢?做父母的不都得为孩子考虑吗?
律师:
养老与继承是道德与法律双重问题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法院出台新规对现实生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是鼓励继承人既要注重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举措。
上述律师表示,养老与继承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我国《继承法》规定,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当老人的权益无法在道德上得到保护,法律就是保障老有所养的底线。”上述律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