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 凤凰追高鲁村的“希望之光”
团结报
 
08-25 09:51

扶贫先扶智。2013-2014年,州委办系统扶贫工作组按照州委书记叶红专“重实效、办实事,可复制、能推广”的精准扶贫思路,对口帮扶凤凰县腊尔山镇追高鲁村,探索出了一条扶贫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期间,在该系统的精准帮扶下,村里的教育事业收获了累累硕果,成为了——追高鲁的“希望之光”

团结报8月25日报道  8月12日,凤凰县腊尔山片区迎来了充沛的降水。

雨水滋润着大地,仿佛母亲般给这块素有湘西“西伯利亚”之称的土地输送着养分,更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将这里的贫瘠洗涤干净。

在凤凰县境内,沿国道走乡道进村道,州委办系统扶贫工作组的车辆在山间穿行,疾驰于宽敞的水泥路上。曾经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一个小时便抵达了目的地——追高鲁村。

村口,映入眼帘的大棚蔬菜基地延绵数里,村里成片的梯田已种上了辣椒,红绿相间,挂满枝头。曾经被叫做“泥巴村”的追高鲁正行进在脱贫的“列车”上。

这天,工作组是来见证“历史”的——追高鲁的孩子考上了一本学校——这是村里首位一本生,用眼下时尚的话表述则是“创造了历史”。

村支书吴春生满是喜悦地向工作组致谢,他说孩子上一本全是工作组带来的福气。

原来,该村9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242户1191人,在2012年以前,因受环境、基础设施的限制,一直没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空白,工作组驻村前,人均纯收入只有1900元。

“温饱都没解决,哪有钱盘孩子读书。”谈到以往,吴春生很是无奈。

落后的经济束缚了思想,尤其是当读书成为家庭的负担时,村民们只能把孩子上学的前途锁定为:“识点字,打工赚钱方便些。”

驻村后,工作组发现,当脱贫这个当务之急得到缓解后,想要再转型致富,那么,文化知识的“短板效应”就显得格外强悍,甚至还成为了“负能量”。湘西大部分农村普遍如此,追高鲁村也不例外。

州委书记叶红专在村里多次调研后,高度重视,他要求工作组,必须加强对村里教育事业的帮扶,绝不让贫困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自2014年开始,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工作组认真制订了追高鲁村发展教育事业的精准帮扶措施:村里考取大专以上院校的男生每人奖励2000元,女生每人奖励3000元。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引导村民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引荐国内优秀团队来村调研,为教育扶贫建言献策……

更为重要的是,工作组通过认真实施“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农村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计划”“芙蓉学子”等帮扶“组合拳”,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构建和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小学、中学、大学全覆盖的立体帮困助学体系,力求最大限度消除因贫辍学和上不起学现象。

去年以来,村里共走出了3名二本生、1名一本生,6名高职生,结束了村里无大学生的局面,目前,村里的就读率实现了百分百。

在村部,工作组与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生调研小组的20多名学子、村干部一起,为村里首位一本生吴伟进行特别奖励:给予5000元奖金。工作组还特意嘱咐他要好好学习,今后多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随后,工作组与研究生调研小组成员座谈,分享学子们的调研成果,聆听他们对村里发展的建议。

今年,19岁的吴伟以6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谈到今后,他表示要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回报社会。但作为他的父亲,吴海明却喜极而泣,原来读书也是他的梦想。

因为贫困,曾经四年的高中生涯中,吴海明只读到高三。后来,他到沿海打过工,到矿山挑过矿,这些都是苦力活,收入少,存下的钱全部用于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对路的产业,没有足够的收入,他因此生怕孩子成为自己经历的翻版。

工作组入村后,他不仅成为了村里的种植大户,还使孩子的读书有了保障。如今,除了大儿子吴伟,吴海明其他两个儿子在读中学,小女儿在读小学。

“工作队送的母猪,一年两孕,收入不少。今年种烟30亩,还有辣椒,一年能挣几万元。”吴海明说,“只要孩子肯读书,我就一直盘下去。现在盘得起。”

在追高鲁村,随着各种产业的兴起,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村里出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重教之风与日俱增。

钱袋子慢慢鼓起来的村民们,逐渐有了盘孩子读大学的念头,但求学的环境就像一道天险挡在了孩子们求学的道路上。

“村里的孩子读书,都比外面的晚一两岁,不为别的,学校离村里较远,孩子出行不安全。”吴春生说。

原来,1987年,村里的旧教学点坍塌后,学校就没有了,孩子读书要到邻近的村小就读:

——去所德村小要走2公里;

——去夯卡村中心完小走小路3公里,大路要4公里;

——去贵州省正大乡塘边村、清水寨村小要走2.5公里;

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一逢汛期,孩子就无法上学。

村民的困难必须解决,工作组进村的头一年,把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

按照“建设一村、辐射周边、带动全镇”的目标,工作组对追高鲁村的公路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并积极实施。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原来预计到2014年年底才完成的工程在2013年年底提前完成。如今,17条通村路、通组路、通户路和生产道路,23公里的水泥路,8公里多的青石板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以追高鲁村为中心,在解决周边共6个村村民出行难的同时,铺就了孩子读书的“快车道”。

在该村的高几坪寨,阡陌道路纵横交错,青石板路铺在田地之间,这里是5组、9组的所在地。

“最早的时候,孩子出去读书要走泥巴路,趟河水求学,遇到汛期,就得留在家里。”村民们介绍。

2011年,凤凰县民族局曾在河面上修了一座桥,但桥两头没有硬化。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孩子仍然出行困难。

2013年下半年,工作组接过县民族局的“接力棒”,修建了一条1.5公里、贯通两个组出行的道路,并对桥身进行了加固。此后,两个组适龄儿童结束了看天上学的尴尬。

为了便于孩子们就近读书,工作组进村后,制订了“村校合一”的方案,将村部和小学建在一起,于2014年1月交付使用。新学校、新的文娱设施,使该村50多名适龄儿童就读的路程减少到1公里左右,学习生活更丰富。

“现在全村5到6岁的孩子都到这里来读书,大点的到镇中心完小寄宿,这两年村里也没有孩子发生过事故。”吴春生骄傲地说,“镇里派了一名老师来教学,还是个本科生。”

工作组促成了村里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又改变了村民的思想。

吴春生说:“要是每年都出几个大学生,我们村肯定会发展得更快……”

追高鲁村两年的扶贫工作已经结束,州委办系统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从今年起已转到了邻近的夯卡村。对此,他们思路已定:做好新点,巩固好老点,帮扶两个点全面建成小康。

在夯卡村部,一幅内容为“精准扶贫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的标语道出了工作组的铮铮誓言。

这如希望之光,已经照亮了追高鲁,还必将照亮夯卡!

在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中,州委办公室副主任谷月清胸有成竹:把教育扶贫贯穿于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导村民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可持续的小康生活!(记者 周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