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在整理他的勋章和荣誉。
边城晚报7月31日讯 怀化市军干所所长张良文在与易忠攀谈。89 岁的优雅老人慈祥的微笑始终挂在脸上。说话口齿清楚, 逻辑完整, 带有浓郁的军人风格。只是那满头白发、弯曲的背部、脸颊处不多的老年瘢痕, 留下了岁月沧桑。
开栏语:1927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新时期。
此后,人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重回到炮声隆隆的战场,与他们一起回忆当时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驰骋疆场的豪情,为国家建设而艰苦奋斗的高涨热情,体会87 年来伴随他们走过的不朽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今天起,边城晚报记者逐一寻访怀化军干所的老兵,听他们讲述当年革命和建设的动人故事,重温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斗到底的不屈精神,特推出“老兵岁月”专栏,敬请垂注。
建军节前夕,记者随同怀化市军干所张良文所长和郝承富书记来到老军人易忠家中,与老人聊起了以前的军旅生涯。
易老身体还算硬朗,就是右身行动不便,只能坐在沙发上说话。
能活这么大岁数,易老觉得是他心态好,几乎很少有生气的时候。他说,能从战场上活下来,还有啥不知足的?“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很幸福了。”
易老看到电视里的抗战片,还会想起来当年的点点滴滴。以前,他经常指着电视跟孩子们讲抗战年代的事,电视上演的这些事发生在哪年哪月、是什么战役,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挺身而出,为国争光!”
洪江市洗马乡古楼坪村,雪峰山北麓,典型的湘西山区。这里古称太平乡,人们世代务农为生,耕读传家。
1926 年7 月1 日,该村的水药师易家的第四个小孩降生,取名易忠。此前,易家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此次又添新丁,全家高兴。平时,易家务农为生,偶尔找些草药,给乡里治治骨折等外科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凑合。
1944 年9 月,秋雨萧瑟。一天,易忠挑着一担柴正往家里赶,甲长易图松向他招手,将他叫到一边说:“日本佬快打到我们这里了,这几天你要小心呀,又要抓壮丁了!”
当时,姐姐和两个哥哥均已先后成家,父亲已经去世,易忠和母亲相依为命。甲长要他躲,可是躲到哪里去呢?“国难当头,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挺身而出,为国争光!”
易忠离家那天,大家依依不舍,母亲叮嘱着平安,没几句,眼泪就止不住了。
易忠转身疾走,把泪水逼了回去。一路上不舍与恐惧交织。此时他尚不理解死亡的含义,但他知道,去当兵很可能就回不来了。
行军的第一天,易忠走了百余里路,又累又饿,倒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走了三四天,来到湖南湘乡。在那里训练没几天,部队一名姓曹的参谋看到易忠血气方刚,一表人才,选中他当勤务兵。
1945 年,他所在的部队在娄底新化将日军打回邵阳,后来转战湘西,驻扎在溆浦县城的一所破旧小学里,此时,部队天天加紧训练,准备与日本决一死战。
令易忠没想到的是,8 月的一天,部队突然在操场集合,首长宣布:日本已经投降了。大家欢呼雀跃,有人骑着马围绕县城奔跑,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
“只听得炸弹一声巨响,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易忠辗转来到长沙、武汉、南京等地,最后北上到山东。在莱芜,1947 年2 月,易忠参加了解放战争,成为一名解放军人。
一次,在连指导员做报告时,他巡视了全场,发现只有易忠一个人在做笔记,走进一看,字还写的很漂亮。几天后,团里组织文书训练班,易忠成为一员。结业后,易忠成了一名正式部队文书。
5 月,孟良崮战役拉开序幕,解放军大获全胜,歼灭了张灵甫部队。之后易忠奉命与部队往山西方向赶,当年,风雪交加,就在太行山上过了年。
1948 年,易忠与部队赶到山西参加临汾战役。战争打得很激烈,当时部队都向前线出击了,文书易忠和通讯员、卫生员等8 个人在连部待命。
没想到国民党部队军机轰炸了连部。
易忠看到一架飞机飞到连部上空,马上大喊:“大家小心,飞机投炸弹了!”连部设在低洼处,易忠忙往高出爬,“只听得炸弹一声巨响,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家仍心有余悸。
那次事件中,连部的8 个人就易忠一个人活下来了。救援人员将他从尘土中挖出来时,发现全身都插满了弹片,当场取出一些后,立即送到农村一家医院进行治疗。
“躺在病床上,我就自己安慰自己,现在什么都不要去想了,想开点,再想开点!”易忠告诉记者说,那时使劲给自己打气。取出一部分弹片后,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易忠拖着虚弱的身体又回到连队,由一连换到了二连,继续当文书。
采访中,老人将手臂伸出来,还能看到弹片藏在肌肉里面。他儿子易卫东告诉记者,小时候与父亲游泳时,还从父亲屁股上扯出一块弹片。
说到战争的结果,老人的眼神露出了成就感:“最后我们还是打赢了,抓住了梁培璜,击败了阎锡山。”
“国民党部队还在睡懒觉,就被我们包了饺子。”
1949 年1 月,易忠忍着全身弹片的伤痛,被派到师部学习,参加了参训队,结业后成为一名参谋。不久,奉命南下,追击胡宗南部进入四川。
易老说,那段时间全在山上跑,靠的是反应快,以速度取胜。“那时,虽然装备陈旧,我们就靠两只脚,每天行军百余里。”
“当时国民党的部队还在睡懒觉,就被我们包了饺子。”说起打仗的事情,易老得意地笑了起来。在四川东北部与陕西交界的南江县,凌晨5 点,当他们赶到国民党营地时,士兵们还在呼呼大睡,一个旅全部投降。
此后,他们连连获胜,在行军中屡屡碰到国民党的部队代表主动来联系投降,不主动的,一打即败,“那时国民党气数已尽,真是兵败如山倒啊,好在我们也仁慈,以少死人为目地,许多团都是整团投降了。”
胡宗南溃败后,易老随部队来到南充剿匪。建国后参与到新中国建设中,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易忠与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 军181 师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成了师长王诚汉的秘书。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抗美援朝,他写信回老家,动员家人参军。二哥和大侄子应征入伍,“二哥在朝鲜连炸敌军2辆坦克,立即升为排长。”
那时的战斗非常激烈,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和炸弹,白天都在防空洞里,晚上出来打仗。有一次,战事很紧,易老探出头来想看看情况时,发现不对头,立即收了回来,子弹就打在手背上。
由于长期的战斗生涯,易忠患了哮喘病。1970 年,病情恶化,非常严重,易忠调回老家黔阳地区武装部养病,“没想到后来吃了朋友推荐的几副草药,竟然痊愈了。”
1983 年,易忠离休时已是团级干部。
现在易老儿孙满堂,一家人其乐融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到芷江受降坊再去看看,“抗战胜利70 年了,我们也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