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7月16日讯 永州这座经历了2100多年岁月洗礼的古城,历史文脉清晰、文化积淀深厚。永州的古桥,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发展于隋,兴盛于宋,元明清时期日趋鼎盛。永州之野遍布着古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永州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全国桥梁史上的创举,凝聚了永州祖先们匠心独运的非凡智慧。
千百年来,永州许多的古桥承载了风剥雨蚀、洪水冲击、战火兵燹,依然保持着挺拔秀美的身姿,从它身边流淌出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古桥的赞颂以及对建桥者的崇敬之情。
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在古代,浮桥是跨越较宽河流的唯一桥梁形式。在湖南省历史上著名的浮桥,永州就有始建于宋代的道州潇水济川桥,建于元代的零陵潇水平政桥。
道州潇水济川桥还与瑶族从其发祥地千家峒逃亡的凄美传说联系在一起。据瑶族文献《千家峒》记载:“元朝大德王九年(1305年)三月十九日,众瑶人起脚出千家门楼来上桑木源。过了枫木四下云盖,来到道州浮桥,过了三日三夜不断丝。”瑶民逃亡被官府发现后,“道州爷差兵出来,取断浮桥”。1929年,杨得任在其所著《道路全书》中说:我国古代浮桥“如……湖南道州之潇江,所架之舟桥,其最著也。”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占领道州城时,就是从这座浮桥上通过的。
平政桥位于古城零陵正西门外的潇水上,为铁索链浮桥。该浮桥是向西进入“湘桂走廊”的必经之处,始建于元代,取君子平政之义而名,后桥毁。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建,用28只木船等距离排列成行,两船间架杉木为梁,上铺木板,再以铁链将船梁串联。明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至零陵,带病寻访柳宗元遗迹时曾走过此桥,世人为纪念徐霞客而改名为霞客浮渡。霞客浮渡为古代永州八景之一。1944年8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浮桥被炸毁,翌年抗战胜利后修复。1970年潇水东风大桥建成后拆除,90年代初又恢复。如今这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浮桥——霞客浮渡,横卧在“清且幽”的潇水河之上,继续行使着它的历史使命,它见证了古郡零陵的春夏秋冬,风雨晨昏与岁月沧桑,也成为了嵌刻在永州人民心中的永久记忆。
寿隆桥位于江永县上甘棠村的潇贺古道上,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寿隆桥长约10米,宽1米左右,全部由青石砌成。桥墩由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拢围砌,最后由5块长条独面青石压合而成,制作工艺十分精巧。与大多数石桥采用的构造方式不同的是,该桥采用了木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每个桥墩都由两根石柱构成,每根石柱上方凿成小一圈的方形,两根石柱插在一块带有两个方孔的椭圆石块上,构成桥面的石板就是在这块椭圆的石块上对接相搭成桥。组成桥墩的两根石柱从构造和外形上,很类似老式长凳一边的凳子腿,是向外撇的外八字形。
江永县上甘棠村南面谢沭河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曰:步瀛桥。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为三孔石拱桥,桥全长30米,宽4.5米,每孔跨径为8.5米,原高8米,由于河床抬高2米,现高只有6米。步瀛桥建成不久就垮掉半边,但此桥却一直矗立不倒,堪称我国桥梁史上的奇观。2006年,包括步瀛桥在内的上甘棠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安县卢洪市镇卢江河上有一古桥——斩龙桥,始建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因护桥石栏板上雕刻有持剑斩龙王像,故称斩龙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长56米,宽2.2米,高4米。桥墩上粗下细,外砌砖石,内填黄土,俗称“金鸡腿豆腐腰”,外观秀美,又坚固耐用,为典型的宋代桥梁结构形式。宋元以来,斩龙桥一直是京城经长沙通往广西的必经驿道和兵备道,为湘桂通道之要冲。2005年,专家在桥上发现碑刻女书,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江永女书石碑刻。
东安县紫溪镇塘复村的印水河上的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桥——广利桥。广利桥仿宋营造,古朴秀美,基本上与侗族风雨桥类似,所不同的是侗族风雨桥采用木墩或石墩木梁结构。而广利桥是在石拱桥上面建重檐长廊和阁亭,结构更为坚实,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广利桥设计巧妙,筑造坚实,“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并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行走在千百年来的永州古桥上,桥下河水清清,桥上青藤缠绕,河边古木苍翠,石拱倒影水中,令人流连忘返。
永州古桥,历经千百年依旧留痕,见证了古老永州文明的萌芽、发展和壮大,它们有着让世人称羡不已的科技水平、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虽然在这些古桥里,有的失去了初始的作用,有的已经陈旧斑驳,有的淹没在杂草荒野中,但它们依旧是永州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