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显神力 在岳阳做公益越来越轻松
岳阳日报
 
07-06 09:42

岳阳日报7月6日讯面对一波又一波的物资捐赠,岳阳公益伙伴圈发起人易朝显得有些发愁。他愁不是为别的,而是捐赠者十分踊跃,爱心物资大于预期。

如何将爱心物品有效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确保公益效果达到最好。这是他此前还没有考虑的问题。他说:“这也许就是互联网+公益的力量,传播广,速度快,捐款多,受关注也多。”

互联网下的公益新形态

易朝的这份担心不是多余的。在30多天前,他始料未及地参与了岳阳市一场“互联网+公益”的行动,还有些效果。

2015年6月1日晚,湖南省湘北地区普降大雨。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发生在临湘羊楼司镇,8.93万余人受灾,倒塌房屋286户、759间。临湘龙源库区更是遭百年特大山洪,多人受伤,公路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

灾情发生后,岳阳公益伙伴圈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带着爱心物资前往受灾地。在了解情况后,他们赶紧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募集令。

6月4日,一篇题为《天灾无情人有情临湘人民需要我们救灾物资筹集中》的文章在朋友圈和各网站广泛转载和传播。

灾难面前,爱心汇聚阵阵暖流。岳阳公益伙伴圈、岳阳市先天下公益协会、岳阳市清风义工协会、青荷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纷纷为灾区募集救灾物资。短短一天半时间里,就募捐到10万元的物资,装满了整整4大卡车送往临湘。“互联网+公益的力量真是无穷。”负责这篇文字撰稿的是清风义工协会理事谭天龙,同时也是经开区八字门社区办公室主任。现在,他仍旧诧异地感叹,“我将文章写好,传上岳阳公益伙伴圈平台不到7小时,阅读量就突破10万人次,这样的快速是以往做公益实在难以比拟的。”

后来,在共青团岳阳市委的号召下,岳阳公益伙伴圈又通过互联网牵头组织各界力量,先后5次筹集赈灾物资进入灾区,总价值60余万元。

这场爱心接力中,岳阳公益伙伴圈无疑成为了焦点。实际上它组建于2014年12月,发起人易朝是经开区团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公益活动已有十年时间。他说,如果比喻的话,岳阳公益伙伴圈是一个集结全市公益组织的孵化基地,各公益组织共用一个“头衔”,做着相同的事。在这里,大家可以资源共享、集结力量、凝聚想法,抱团取暖,共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目前,已有22余支民间公益队伍加入其中。

数据统计,岳阳公益伙伴圈的订阅量达到6万人次,总阅读量近百万。对于刚成立不满一年的集合组织,影响力可见一斑,也从侧面看出岳阳的公益力量和公益精神正逐渐浓重。

探索“公益O2O”模式

“互联网+”正在颠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说这句话,易朝显得很兴奋。“现在岳阳的互联网+公益正在萌芽,我们通过在外地学习,也积极邀请知名的老师来为我们授课,完善我们的互联网+公益交流平台。”《“弱关系”网络探索“公益O2O”模式》这个念起来还有些绕口的主题,便是即将来岳阳为公益组织演讲的知名记者王克勤定下的课题。

通过电话联系,记者预先听他介绍起自己的公益探索。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采访当地一煤矿时,认识了负责挖煤的副矿长老黄。老黄和自己十分谈得来,但他时常咳嗽的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得知是因长期挖煤,接触大量粉尘患了尘肺病。然而没几年,老黄就因尘肺病去世了。这件事,让王克勤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尘肺病的严重性。

后来的日子,王克勤越发关注起这部分群体,与许多热心网友一起,开始了民间公益的救援行动。2011年6月15日,他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公益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建立微博网站,开始组织化宣传。第二年,该公益组织从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及线下活动延伸,策划公益活动,吸引明星参与其中,通过明星效应共筹得善款1100多万元,救济875名尘肺病患者。

王克勤进一步解释“探索‘公益O2O’”的概念。“O2O是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行业结合。”他认为,O2O对公益行业的颠覆表现为三个方面:运作更透明、效率更高效、传播更快捷。

在这一点上,一直致力于岳阳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易朝也深有感受。对于岳阳发展互联网+公益的下一步措施,易朝规划,他们将继续通过微信订阅号的运营和传播,使其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其次,根据伙伴圈里22支公益队伍的不同服务方向进行有效分工,比如有助学、助残、帮困、爱心书屋等,进一步将对外所吸收的资源整合,进行合理分配,使社会公益效率得到最大化。同时,列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名单,聚集一起纳入公益圈,“志同道合”的共同助推爱心力量传播。

正是因为长期不懈的探索,岳阳互联网+公益初见成效。“今年暑期我们预备为社区的孩子们免费开设毛笔字班和作业辅导班,原本计划是开设两个班,每个班招收30名孩子。不过没想到,消息通过订阅号传播后,5个小时内就有3000人次阅读。还有位画室老师和湖南省理工学院的英语老师致电请求能否为孩子免费教课。”易朝说,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以前我们只能在固有的圈子里传播,无法拓展到社会。如今,利用互联网使信息对接社会,社会反馈资源,效果明显增大。

让公益变得更“轻松”

透明和公开一直是公益慈善领域最被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基金会财务公开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的现状下,互联网技术似乎提供了更多可能。

“IT技术是推动公益慈善透明公开的直接力量。”王克勤在这一点上显得格外确定。他做了一个对比,在没有互联网以前,慈善透明公开的工作也要做,但是如何做呢?就是每个月做成刊物,每年做成书来发布,那么人们得到这些信息就比较慢,信息也比较陈旧。有了互联网之后,信息就可以更新得非常快。

但这样也“折磨”了不少志愿者,岳阳公益组织清风义工协会的理事谭天龙和志愿者谷利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平台的文字编辑者,他们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加班加点赶出一天的捐赠明细表。在平台和网站上晒出详细的相关数据和捐赠物的发放去向表,最让记者惊讶的是,就连捐赠者的名字、捐款数量、受捐地都统计的一清二楚,而他们并非专业财务人士,完全是靠公益组织的实地统计完成。“现在做好公益不仅仅只是一种体力活了,如何将它运作得‘灵活透明’是一门学问。”谭天龙举例,在此次临湘灾情捐款中,他们募捐到的部分物资,有些是外地募捐而来。比如在广州工作的临湘人陈女士,在美国工作的岳阳人李先知先生等,都是通过朋友的微信转载知道事情后,主动联系志愿者进行捐款。

显然,在与互联网互动后,公益将逐步发展成一个全民共享共知,全民共同参与,全民信息化的状态。

对于如何将互联网和公益更好地融合起来。王克勤建议,公益组织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品牌的增值,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这需要充分借鉴企业的商业操作模式;而对于一个新生的公益组织而言,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地为政府提供优秀的模式,让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让公益变得更“轻松”。记者 聂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