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分布不均、投入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记者汪成 摄)
株洲日报6月23日讯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民健身,离不开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然而,市政协经过长达近4个月的调研发现,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堪忧:分布不均、投入不够、利用率不高……
破难题,改现状,株洲如何通过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为全民健身升温?
现状:居民想健身,找不着合适场所
对芦淞区何家坳、沿河、大塘冲等社区的居民而言,要想找个公共体育场所健身,可真不方便。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所仅有一个老体育场。这个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体育场所,如今已破旧不堪,田径场周边杂草丛生,炉渣跑道高低不平,尘土飞扬。
大片区域共用1个公共体育场所,在我市并不少见。“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不科学、不均衡。”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刘初元称,据统计,城市四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相差很大。天元区因有湘江风光带、体育中心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近4平方米,而最少的芦淞区仅1.2平方米。
“到目前为止,我市市本级和城市各区还没有合格的全民健身中心。”刘初元说。然而,与公共体育场所不足相反,我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的体育设施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对外开放十分有限。
探因:规划滞后,管理缺位,投入不足
体育设施布局不均衡,主要是规划滞后。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也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小组。
而体育设施相对较为完备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又因场馆设置、安全、管理、运行成本等原因,迟迟不能实现场馆对外开放。虽然我市已启动公共体育场所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行动,但有限的开放时间和范围仍然难以满足市民需求。
十分有限的投入也让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遭遇尴尬。据了解,我市每年用在该项工作上的资金大约为325万元,按城区100万人口计算,只有国标的32.5%。城市各区都处于“有投入、量很小、未纳入预算”的局面。
出路: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同样如此。刘初元认为,当前,要抓紧制定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全面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建在哪里的问题。同时,要抓紧出台我市机关、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实施办法等,让这些场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常态。
场所不够,关键在建设。市政协委员丁碧建议,制定并尽快启动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分级分步实施,力争在城区形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
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一方面,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应纳入财政预算。“我们也可以拓宽投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市政协委员汤振军表示。郭永清委员则建议,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认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民营健身场所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这或许是解决当前健身场所少问题最直接的办法。”(记者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