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湘西情怀 曾进行苗文识别研究
团结报
 
06-18 11:54

团结报6月18日报道  个不高,瓜子脸,戴一副小眼镜,年轻、知性的曾水玲走在吉首大学校园里,总是风风火火。

曾水玲生于1975年。1997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参加工作后,她不断学习,先后获得长沙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南京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蜕变。

当然,这一切,在曾水玲看来,并不算什么,“身边的人都非常优秀,我必须向他们看齐。并且,教书,很要‘功力’,我必须加倍努力。”

“功力”得到不断修炼之后,曾水玲在教学和科研上开始大显身手。曾水玲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这位年轻的“理工妹”自小就对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成为高校教师后,这一浓厚的兴趣加上多年来形成的肯钻研的好习惯,让她如鱼得水。她先后撰写论文10余篇,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9篇,其中4篇被EI收录。

2014年,曾水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一项、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一项。一人同时主持三项重要课题,成为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曾水玲的收获,很少有人看到她成功背后的辛酸、勤奋。这位外表柔弱的“理工妹”永远相信:没有“勤奋”的因,哪有“收获”的果。

曾水玲从2008年便开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训练模式的不确定性对模糊系统的影响及应用研究》,整整4年,没有结果。直到2012年年底,曾水玲将该课题和“苗文识别”结合起来,增加该课题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在申报的关键时刻,曾水玲怀孕,行动极不方便。怎么办?如果放弃,多年成果将功亏一篑。曾水玲最终选择了坚持,为了准备课题申报材料,她几乎每天弓着身子,像虾米一样在床上“奋战”,在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最终,才攻下课题。

教书要“功力”授课需“窍门”

多年来,曾水玲一直在教学一线担任《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

曾水玲上课有她的一些小“窍门”。比如,理论课上,在讲到《通信原理》这门课程时,有“信道”这个概念。课堂上,曾水玲巧妙地把“信道”比喻成现实生活中的“车道”,同学们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在教授《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中,有“计数器”这个概念,好多同学都不太理解,曾水玲就把“点钞机”、“ATM取款机”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结合起来,通过对它们的共性进行比较,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孔子曾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曾水玲非常推崇孔子的这句名言。她认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学,自己“取乎其上”了,融会贯通了,教起来才潇洒自如,学生学起来也才轻松容易。

教学过程中,曾水玲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刘健,曾经是曾水玲班上的学生。在大二期间,曾水玲了解刘健的理论功底不错,但动手操作能力相对欠缺,于是,就鼓励并推荐刘健去电工基地学习。在曾水玲的指导下,一个学期下来,刘健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理论和实践得到相互结合后,刘健对理论科目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后来成功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

多年来,曾水玲的课堂教学成绩突出,并得到学校同行和学生的高度肯定。2014年10月,曾水玲被选为省骨干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坚强“理工妹”踏实有“爱心”

“考研那段时期,是我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候,你常常找我谈心,不断鼓励我,你会以切身的经验告诉我复习方法,鼓励我要摆正心态,避免紧张情绪……”

这是学生杨志欣写给曾水玲的一封信。曾水玲常常会收到这些毕业已久的学生的信件。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们从曾水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获得一份姐姐般温暖的爱。在同事的心目中,曾水玲除了优秀,更是善良友好。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她从不说人长短,从不与人争利。

曾水玲的老家在湘乡,和丈夫在湘西工作多年,她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吉首大学这所美丽的学校。

曾水玲的同事介绍,在曾水玲读博士期间,她其实有机会留在更好的城市和学校,但她还是毅然回到湘西。

“并不觉得这有多高尚,到一个地方久了,便有感情了,当然舍不得离开。”曾水玲说。

目前,曾水玲和她的团队正全力研究《训练模式的不确定性对模糊系统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对这一课题中的应用研究就是切中地区特色,进行苗文的识别研究。苗文识别就是通过收集苗文样本进行训练,构建识别系统,实现对苗文的机器识别。目前,国内对蒙语、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识别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而对苗文的识别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苗文识别将为苗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带来重要作用。曾水玲说,她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来为她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今后,有机会还要将更多的研究和湘西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