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山村迁进城 江华瑶民“变”市民
永州新闻网
 
06-12 15:29

\

图为四联安置点的移民安置房正在加紧建设

永州新闻网6月12日讯  6月9日,梅雨季节的江华县城,雨水连绵不断,笼罩在烟雨中的山城别有一番风景。上午8点,陈昭辉早早地来到县城四联移民安置点,踩着黄泥查看安置房的建设进度和监督工程质量。作为该安置点选出来的移民建房理事会成员,这是陈昭辉的职责。“大家选我来做这个工作,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乡邻对我的这份信任,必须让大家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陈昭辉说,他们家有四套房子在这个安置点,自己家、两个兄弟家和父母家,监管好安置房的质量和进度,既是对移民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为了使移民安置建房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库区移民满意,江华县委县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从移民安置点选址、破土奠基到开工建设,都让移民临时自治组织——移民建房理事会全程参与。为了让理事会成员正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县相关部门特别邀请工程建设方面的监理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房屋建设方面的监管知识。“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房屋质量进行监督,看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向项目监理反映。” 陈昭辉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责了然于心,说着,他量起了房屋基梁钢筋的大小。

四联安置点位于主城区的北面,东连四联公园,南接冯乘路,西接瑶都大道,北连海联产业园,占地面积1088亩,是全县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之一,建成后将安置移民7361人。为了更好地服务移民的工作生活,安置点将建设行政办公及社区服务中心、商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科研等配套设施,将其打造成环境优美、功能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新城区。

“这个地方靠近县城,配套设施建好后,小孩上学方便,老人看病方便,我们一下子从山里的瑶民变成了城里的市民。” 陈昭辉对政府的移民安置工作非常满意。而在两年前,库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

图为搬迁后务江派出所的旧址

政策调整,只为移民开创新天地

根据国家水利部2013年9月批复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安置初设报告,扩建工程将淹没影响8个乡镇1个林场,总人口6274户26170人。原计划受淹没影响的移民主要通过调整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安置,具体安置在江华、道县、江永和回龙圩管理区的21个居民点。虽然“三县一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移民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不愿出县安置,对补偿方案有疑义。”负责涔天河移民安置工程的江华县委副书记黄志坚介绍说。

面对移民故土难离的家乡情结,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与呼声。经过一次次调研倾听,一次次汇报争取,根据库区移民不愿出县安置的意愿,2014年1月,《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办法》出炉。在移民安置对接过程中,移民安置点由“三县一区”21个调整为江华县内6个,移民生活安置主要采取进县城安置小区建楼房安置、进集镇分配宅基地建房安置的办法,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实行长效实物补偿安置方式。新办法出台切合民意,极具含金量。

“给移民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黄志坚动情地跟记者说。

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2万多移民安置在一个县,在全省全国都属罕见,对后续安置是一个严峻挑战。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好起来”的工作目标,江华县委县政府按照“移民安置点与瑶族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区、瑶族风情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的三结合思路,对有条件、移民群众有强烈愿望的移民安置点进行了规划设计,努力把移民安置点建设成瑶族风情小镇,打造成移民就业创业、增收发展的致富平台。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调整,为移民工作迎来春雨,移民群众认可率达到100%。

\

图为瑶医李珍清正在抓配中药

搬出大山,瑶民感受城镇新生活

李珍清,58岁,花江乡黄石村人,著名瑶医,因为花江乡位于淹没影响区,今年3月,他从花江搬到了东田镇。记者来到时,他正在为瑶民抓药看病。对于这次搬迁,李珍清不无动容:“我们那里的移民基本上都是二次移民,为涔天河水库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我相信,搬出来生活会更好。你看,现在过来看病的人多了,出诊也方便了。”

搬到东田镇后,李珍清开起了诊所,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前来看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李珍清也越来越忙。对于搬出来后生活是否适应时,李珍清以他标志性的笑容跟记者说“现在忙了,上山采药也没有时间了,明年准备在旁边的田地种些药材,我也要学着当城镇人。”

记者手记:采访中,瑶族移民们的淳朴、勤劳与善良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正是他们的理解、支持、牺牲与奉献,才成就了涔天河水库的今天与未来。而各级党委政府全心全意为库区移民着想的宗旨和有力措施,更是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库区移民一定能够:搬得出、稳得住、好起来!诚如江华县各级党员干部说的最多的:库区移民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保障库区移民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记者 于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