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广场"成功改造 神农城改写株洲格局
株洲晚报
 
06-01 10:44

1 建设中的神农坛 资料图 张媛 摄

建设中的神农坛(资料图 记者张媛 摄)

2 如今美丽的神农湖在改造前曾是一片巨大的建筑垃圾 网友田地布依摄

如今美丽的神农湖在改造前曾是一片巨大的建筑垃圾(网友田地布依 摄)

株洲晚报6月1日讯2012年12月24日上午,神农太阳城南区盛大开业,11万平方米的超大体量、时尚靓丽的购物环境、吃喝玩乐购一站式休闲体验,标志着河西商业迈入一个全新阶段。

作为神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农太阳城南区开业,意味着神农城建设又取得阶段性进展。处在株洲政经中轴线上的神农城,以神农文化为主题,从一开始便着眼于打造中南地区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市着力打造的城市新地标。

从2009年神农城动工开建,到2012年底神农广场、神农湖、神农坛、神农塔、神农太阳城南区纷纷开园开业,神农城建设也创造了“株洲速度”。

“不花财政一分钱”,改造炎帝广场

株洲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地,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为充分挖掘炎帝文化,市人大、市政协早在2008年即收到了关于改造炎帝广场,建设神农城的建议和提案。2009年,市人大、市政协再次收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改建炎帝广场的联名提案。

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极为慎重,经专家反复论证,代表、委员反复讨论,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原炎帝广场为核心区域建设神农城,通过营造9大标志性建筑、景观,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建成集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开放空间。

根据规划,神农城的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而2009年,株洲全市的财政总收入才100.33亿元,首次跨过100亿元大关。财政无力投入,怎么办?

经决策层反复思考,只有“借鸡生蛋”。每个文化产业项目设计之初就确定“不花财政一分钱”的思路,探索用市场化手段建设经营城市、发展产业的新路。

破题之举就是委托株洲(国家)高新区,专门成立独资的湖南天易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神农城开发建设,将大量的社会资本引入文化产业领域,破解财政投入难题,既不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又保证项目建设资金有投入、不断链。

2009年12月31日,占地近300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神农城动工开建。根据规划,神农城核心区将精心布局与炎帝文化相关的九大建筑与景观,遵循“不挖山、不砍树、不填水”的建设理念,实现人文景观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

3年5大项目开园开业,创造“株洲速度”

作为我市标杆性工程,神农城建设也颇费心思。为了将始祖庇佑播散九州,将神州巨变告慰炎帝,2010年7月16日,“三山五岳之石、中华大地之土”采集活动启动。

采集队伍奔赴全国各地,历时两个半月,行程5.7万公里,途经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和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足迹遍及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

“台湾之土”、“西藏之土”、“泰山之石”……从全国各地采集的34份奇特之土、8块通灵之石,全部汇集株洲神农城,为炎帝塑像培基添彩。

与此同时,神农城建设也十分迅速。2010年国庆节,神农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2011年10月中旬,神农湖景区实现开园;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神农坛、神农塔对外开放;2012年底,神农太阳城南区开门迎客。

其中,为株洲市建市60周年献礼,由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市政环保分公司承担的珠江北路、森林路、神农大道B标段三条施工道路,要求在2011年9月30日前实现通车。为了按时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动用了亚洲最大的D11大型犁耕式推土机24小时作业。同时,项目投入15台挖掘机、3台大型石方破除机、多台推土机和自卸翻斗车密切配合施工,高峰期每天有160台机器同场作业。

已成为株洲接待窗口和城市会客厅

随着神农城核心景区的建成,神农城成了一个全开放景区,不用门票,没有围栏。每当夜幕降临,神农广场和水秀表演区人山人海,数万市民和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神农城,在这里流连忘返,慕名前来神农坛寻根谒祖、祈福迎祥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

事实上,在建设之初,神农城就被赋予了提升城市内部凝聚力、向心力,传播城市对外美誉度、知名度的特殊意义。与湘江风光带相比,神农城的功能更为全面。人们 徜徉在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着独一无二的神农文化的同时,还能满足商务、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元需求,有力地拓展了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空间。

据悉,自2011年10月18日开园以来,神农城接待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代表团、海内外各界游客达数百万人次之多,还承办了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等大型活动上百场,神农城已成为株洲的接待窗口和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