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山下好教师杨静:再苦再累都笑着去接受
团结报
 
05-11 10:25

团结报5月11日讯  风景奇秀的保靖吕洞山以“吕”字穿洞闻名遐迩,这里山峦美丽,风情独特,民俗迷人,教育却有些落后。山区的孩子们,有一些甚至不会讲汉语。可在吕洞山下的夯沙学校,有一位来自常德的27岁女教师杨静,扎根苗区,工作了近6年。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从生下来那天,杨静就没有右手掌。右手的残疾,在她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生理的缺陷和生活的磨练,教会了杨静坚强和抗争。天使被折断羽翼,照样可以飞翔;她不能跳舞,但可以唱歌。很快,在镇里的文艺汇演上,杨静演唱了儿歌《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赢得了无数掌声,那一刻,她哭了。直到现在,杨静都很感谢和怀念那时的班主任,他把去津市聋哑学校参观慰问的唯一一个名额给了她。在那里,杨静看到了聋哑儿童们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她第一次明白,自己比他们幸福得多,自己也可以变得比他们更优秀。

从那时起,杨静的性格就开始转变了。

2008年8月,大学毕业后,杨静进入常德市鼎城四中任政治老师。2009年,湖南招聘第一批特岗教师,她选择来到湘西担任了特岗教师。那一年8月26日,当杨静来到离保靖县城30公里的葫芦中学报到时,“学校分来了一位讲普通话的常德女老师”的消息让葫芦中学炸开了锅。

由于右手残疾,杨静在写字时,要拿笔推过去,写出来的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了把字写好,她勤于训练,艰苦磨砺,艰难摸索不同的写字姿势。现在,杨静写出来的字十分工整了。

再苦再累,她都会“笑着去接受”!

来到保靖苗区后,杨静的内心反而很平静了。为了大山里一双双渴望、期盼的眼神,面对着苗区一份份炽热的真诚和感动,杨静说,再苦再累,都会“笑着去接受”!

杨静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隔两地,普遍缺乏责任心和感恩意识。面对这种情况,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恩教育,强化感恩意识。

学生小兰是名留守儿童,平时有很多坏习惯,脾气也比较暴躁。杨静把她叫到家中长谈后,在班上组织观看了感恩教育影片。小兰当场红着眼圈拨通了父母的电话,头一次用颤抖的声音跟父母说了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一定好好读书”。回到家后,她还主动帮助年迈的爷爷奶奶料理家务,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们懂得用知识、用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小石等上网成瘾,杨静就一遍遍地找他们谈心,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主探讨上网的利弊关系,并视频播放了具体案例,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洗涤。逐渐地,这几个学生自觉地戒掉网瘾。

学生石晓旭生病,杨静通宵守护将近8个小时。

留守孩子和老师的相处多过自己的父母家人,因此,杨静尽可能多地给与他们母爱式的关爱和呵护。

亲人需要她,但保靖苗区更需要她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保靖苗区的同事和学生们,在杨静的心里种下了阳光。

在一次春游路上,由于要翻越两座高山,杨静本应在前面带队,但她累的实在提不起脚了。就在这时,几名学生从半山腰返回来接杨静,甚至还提出了背她走的要求。一路上,孩子们一直在想办法给杨静打气,逗她乐,还教她认识山里的各种野菜、果子。这份师生情,杨静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有一次上课时,杨静让孩子们谈理想,一个小女孩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这名女孩体态孱弱,脸色苍白,却有着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她说,她的理想是想带着家人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 。随后,杨静对她进行了家访,了解到她家的困难情况,并一直帮助这名女孩求学。

杨静为自己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她找到了一名山村教师存在的价值。

如今,6年过去,保靖已经是杨静的家了。虽然,远在常德的父母、亲人需要她,但保靖苗区更需要她。

2012年,杨静带领全年级夺得中考全县2类学校第一名,让施芝洁、石泽峰等10名留守学生顺利进入了吉大师院和州民中学习。也就在这一年,杨静在保靖结婚,现在孩子快要两岁了。她克服着生活上的困难,承受着夫妻分居的不便,努力地工作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这是杨静在湘西第一个6年的故事。杨静说,她希望将更多的6年,用执著与爱心,在保靖吕洞山苗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