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凤凰站5月7日讯 一个人均不足一亩地的小山村却依靠土地发展起来,一群世代稻耕田作的农民不种水稻却富裕起来。村庄里,昔日水路泥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昔日土砖房石头房茅草房如今变成了高楼幢幢。是什么促使这一切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如何?有什么经验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4月29日,记者驱车来到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试图窥探其中究竟。
闻香识得果园路
车从凤凰县城出发,沿308省道往廖家桥镇方向一路直行,大约20分钟后,菖蒲塘村到了。
刚走下车,果园入口处,两座即将完工的建筑物和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便映入眼帘。廖家桥镇党委书记龙志勇指着其中一处建筑物说,这是展亭,用来展示菖蒲塘村的猕猴桃、红心柚、高山葡萄等水果产品的。
说话间,一阵微风吹来,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果树开花了,一朵朵,一簇簇,远远望去,绿树青藤间,银星闪烁。
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风生水起,远近闻名。2014年,全村水果种植面积20000余亩,直接收入1000万元以上,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90%以上农户纯收入5万元以上,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
“当初,可不是种植水果的”。谈到菖蒲塘村水果产业的发展,村支书王安全历历在目。“1982年第一次产业调整时,我们的定位是西瓜、扫把草、葫芦等见效快的短期作物,1985年我们大面积种植从浙江宁海引进的宫川蜜橘,挂果后一亩地可赚2000多元,而当时一亩水稻的毛收入才500多元钱。尝到水果种植的大甜头后,我们才再次调整耕作模式——大力发展水果产业。”
菖蒲塘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小村落。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自然条件限制,村民靠种植水稻、玉米,日子过得很拮据。水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此后,在州、县农业部门和扶贫办的支持下,在村支两委和党员的领带和全村村民的努力下,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菖蒲塘村已成为全县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和周边村镇水果产业化发展龙头。
因市利导产业兴
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发展为什么能够风生水起,一路高歌?用廖家桥镇党委书记龙志勇的话说就是“敢闯,敢创,紧跟市场”。
在水果产业发展中,菖蒲塘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改”的原则,因市利导,开发项目,培育新品种,积极探索种植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道路。
从1985年引种浙江宁海宫川蜜橘起,1988年引种湘西椪柑,1993年引种米良1号猕猴桃,2001年引种福建琯溪蜜柚,2008年引种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2013年引种红心柚和三红柚,目前正在实验早香柚……30年来,菖蒲塘人不断丰富水果类型,优化品种质量。
引种蜜橘,树立信心,确定发展路子;引种湘西椪柑,扩大种植规模,推进市场化发展;“引种米良1号”猕猴桃,丰富了产品的类型,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引种琯溪蜜柚,打开了水果产业市场;引种红心猕猴桃,更新品种,提高利润……
1998年,廖家桥镇第一个农业协会——菖蒲塘村椪柑协会挂牌成立。2006年,菖蒲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成立。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推进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发展,促进了果农栽培技术和果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包装设计,建立营销网络,打开销售市场。
同时,在湖南农大教授王仁才及州县农技专家和科技部门的指导下,菖蒲塘村的水果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如今该村有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州级科技示范户1户,县级科技示范户10户,有中级农技师21人,初级农技师48人,果园基本实现专业化管理。“猕猴桃”、“柚子”两大品牌日益形成,水果产品直销“北上广”,打入高端市场。
三大收入创财富
在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化发展中,水果种植是创收大项。据统计,2014年该村水果产业总收入达1700万元,其中水果种植创收达100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59%。
除了水果种植创收外,苗木培育也是菖蒲塘村的一个水果产业化发展创收项目。在当前凤凰各乡镇及周边县市大力发展示范园、标准园之际,菖蒲塘人敏锐地看到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大力培育猕猴桃、柚子等水果苗木。除了本村土地资源外,还到新场、阿拉营等周边乡镇流转土地500余亩。2014年,该村育苗创收达50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30%。
此外,技术输出也是一个创收项目。据统计,该村有一支50人左右的果园嫁接培管队伍常年输出到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2014年,该村的技术输出创收达20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11%。
“当别人没有水果时他们卖水果,当别人卖水果时他们卖苗木,当别人卖苗木时他们却卖技术”,谈起菖蒲塘村的创收经验,廖家桥镇人民政府驻村干部廖志新说。
当前,水果种植、育苗培育和技术输出已成为菖蒲塘村水果产业化发展创收的三大支柱。
橘柚扮靓新农村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水果种植户王贵生的家。他刚给自家的红心猕猴桃授粉回来,正坐在家里吃中饭。看见笔者走进来,这位朴实的果农赶紧放下饭碗迎接。
王贵生是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六组人,今年59岁。他家水果种植10多亩,去年水果收入8万余元。
“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水果的呀”,记者问。
“集体下放之后没多久,大概30来年,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王贵生回答。
“为什么想到种植水果呢?”
“田土少,不充分利用山地,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
“种植果树之后家里有什么变化?”
“变化大得很哩!吃饭就不用说了,儿女读书、结婚、房屋修建都是卖水果赚的钱。这栋房子是2002年修的,当时花了10来万。”
王贵生家是一栋两层半的小洋楼。随着他的引导,记者走进了他的卧室、厨房、卫生间。每到一处,都干净整洁,壁柜、席梦思大床、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清厕器……城里人家该有的家什一样没少。院子的木架上,青绿的猕猴桃藤正在昂首挺胸地生长……
在菖蒲塘村,和王贵生一样,有95%的农户新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气化。全村户户通自来水,村组村间道路硬化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村卫生室、文化室建起来了,便民超市开起来了,前几年还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咧!
“下一步,围绕2015年县委1号文件确定的着力打造以凤大二级路沿线万亩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进一步夯实资金保障,完善经营机制,精选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创建菖蒲塘精品园,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水果观光示范园,促进菖蒲塘水果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说起菖蒲塘村的发展,廖家桥镇党委书记龙志勇思路清晰。
四条经验可借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调研扶贫攻坚时,夸赞菖蒲塘村的红心猕猴桃“味道很好,口感很好”、“附加值高”,幽默地说摘柚子是技术活,并对该村的水果产业化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习总书记的到来使菖蒲塘人发展信念更坚定,勇气更足了。如今,在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在廖家桥政府和菖蒲塘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该村的水果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正在阔步向前,果园和村庄各项基础设施正日益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正有的放矢,深入推进。
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就精准扶贫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探索武陵山片区可复制的精准产业开发奔小康的路子,“菖蒲塘发展模式”固然有许多地方亟需完善,优化。然就其经验而言,记者认为有四条值得借鉴:一是创新思变,努力转变发展观念;二是紧跟市场,积极适应发展规律;三是崇尚科技,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四是共同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结束语:路子已选好,步子已迈出,画卷已展开。采访结束时,村支书王安全预邀记者秋天再来菖蒲塘,品尝丰收的喜悦。看着满园的绿树繁花,不禁心潮澎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相信在在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在廖家桥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菖蒲塘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