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乡致富“领头雁” 记全国劳模胡昌平
永州日报
 
05-04 10:43

\

4月22日,胡昌平(左三)在指导村民进行田间管理。永州日报记者 吴林 摄

永州日报5月4日讯  香零山,位于零陵区潇水河心,系天然石矾组成的小岛。也是永州八景之一的“香零烟雨”所在。

香零山村就是因香零山而得名。

4月22日,记者慕名走进香零山村,随处可见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村民郑三清告诉记者,这里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我种了二亩多地,光种蔬菜年收入就有三四万。这全搭帮我们的村支书胡昌平,没有他,哪有这么好的事。”

胡昌平,零陵区南津渡办事处香零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自他从上任后,村里获得了多项荣誉: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省放心菜基地、省菜篮子工程基地、省级生态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小康示范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心系百姓

1962年出生的胡昌平自1999年起便开始担任村主任。

“当时我在外打工,选上了还不知道。”胡昌平憨笑道。

2005年国家免除农业税。而胡昌平在2003年就对村里的农业税减少一半,2004年全免,受到村民的普遍支持。“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村支两委讨论商议,村民大会通过,用村办企业沙场资金垫交。”

香零山村虽地处零陵城区近郊,但由于一河之隔,交通十分不便,到城区有六七公里,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村民生产生活主要依靠香零山渡口,过渡船肩挑手提,条件相当落后。

为改变这一落后的交通现状,胡昌平带领村支两委班子努力争取,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没有向群众集资摊派一分钱、一个义务工,投入140余万元,修好了全长3.6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和总长2.8公里的通组水泥路,全村基本实现村级道路网络化。

同时,村里还筹资23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大楼、远程教育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农家书屋等设施。

为了解决村民进城难的问题,胡昌平还争取专项资金100多万元,架设浮桥。2009年4月,浮桥开始建设。85岁的老党员郑官善拉着胡昌平的手说,以前上街难啊,如今可好了,只要十多分钟就到了,你为村里做了件大好事。

做大做强蔬菜基地

香零山村有230多户967人,祖祖辈辈种蔬菜。“村里基本没有人外出打工,每家每户都有基地,人均收入大概有一万五六。”胡昌平向记者介绍。

自从修好路后,城区的大型超市和卖场直接将货车开到村里采摘蔬菜,大大方便了蔬菜对外输出。

1998年,村里只有3个蔬菜大棚,胡昌平上任后,发动大家搞蔬菜大棚,建立了200多个大棚。2008年,冰灾毁坏了大部分,胡昌平到市区争取建设资金,重建、新建、扩建后,如今大棚数量已经达到1000多个。

硬件设施解决了,软件资源不能少。2010年,胡昌平召集种菜大户成立了“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组织村民进行各类科技培训,指导和监督菜农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各类市场信息等服务。

“我们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技术培训和新技术引进推广。”胡昌平说,不仅如此,2012年初,合作社在中心城区发展蔬菜直销模式,“现在已发展二三十家蔬菜直销店,网点覆盖了零冷两区,我们就是要广大老百姓都能吃上香零山的蔬菜。”

2014年,全村蔬菜基地总面积达900亩,标准水泥骨架塑料大棚1300个,蔬菜播种面积达4460亩,全村蔬菜总产量达920万公斤,蔬菜残检合格率100%,仅蔬菜一项就为村民创收近10000元。

“要依靠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依靠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胡昌平说,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蔬菜直接进入超市、宾馆、酒店、企业、机关、学校,让老百姓能在市场上买到放心、实惠的蔬菜,同时提高菜农收入。

壮大村集体经济

2003年冬,胡昌平拿出自家仅有的14.5万元钱给村办砂石场做启动资金。

“一下子拿那么多钱,心里总觉得压力很大。”胡昌平的妻子郑满女说。

不料,当年,砂石场盈利达87万元。

村支两委成员经过研究,决定按银行借款利息付息,另外再奖给胡昌平5万元。“可他死活都不肯要,说企业还在创业阶段,需要钱的地方多。”郑满女笑他傻。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傻气”的人,带领村民建鱼塘、办林场,一门心思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充分利用和开发村里资源,促进村民增收,村里累计投入资金285万元,建成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休闲旅游、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开发示范园区。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利润45万元以上,安排闲置劳动力42人。

2009年起,村里通过有偿流转的方式将全村1300亩荒山集中连片开发,现所种植外国松已基本成林。

“我们村办集体经济有蔬菜合作社、酒厂、脐橙、鱼塘、养殖场、林场,每年收入有300多万元。”说起村里的产业,胡昌平满脸自豪。

关爱群众

在胡昌平的心里,群众的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他的帮助下,已先后有16户村民甩掉了贫困帽子,成为了村里的种养能手、致富能手。

村民李玉树是个流浪汉,常年流落在外,生活无着落。胡昌平主动联系找到李玉树,接回村里,通过民政部门为他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村里还为他修建了一处40多平方米的住房。

村民李玉春有智力障碍,家里人嫌弃他,村里人不管他,吃完上顿没下顿。1999年,胡昌平做通家人工作,让李玉春来自己家里吃早餐、中餐,晚餐就为李玉春备好米、菜让他回家煮。遇到下雨下雪,胡昌平的家人就将饭菜送去。寒冷季节还给他添置衣服。如此,15年来从没间断。

胡昌平的月工资只有715元。2005年,他花2万元买了一台二手车。“这台车一直在做办公用,老百姓有什么急事,都是用这台车。”

只要哪家有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准会出现在那儿尽一切力量帮助解决困难。这台车被村民称作“村级110”。

“他还借了很多钱给村民,也没打借条,有些没还他也不问。”郑满女说。

2012年,胡昌平当选为省劳模,他把奖励的1万元直接交给村财务,充公使用。

扎实做事,为民着想,吃亏在先,办事公道。这就是胡昌平。(记者 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