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海绵城市 十年耕耘的梦想
红网常德站
 
04-27 11:04

灯火辉煌的武陵区白马湖文化公园夜景。

柳叶湖亲水栈道。

武陵区德景园小区。

紫菱路旁小公园。

扩建一新的七里廊桥。

船码头机埠生态滤池。

韵味十足的紫菱桥和貌似田园的生态滤池。

穿紫河畔的生态护坡。

鼎城区阳明湖片区。

滨湖公园水生植物补给现场。 (图片由罗斌 陈旭昶 陈自德 姚瑶 摄)

红网常德站4月27日讯  (记者 姚瑶 通讯员 佘剑球)常德是一座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公元前227年,因为“左包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 的战略地位,秦昭王派遣蜀守张若在这片原本以农耕、捕鱼为业的小村庄筑起土城继续找寻重创楚国的机会。自建城起2200多年里,常德城先后经历大小战争130多次,直至1943年11月发生的中日常德大会战,常德以一城尽毁的代价,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抵御外寇、震惊中外的孤城壮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像全国所有城市一样,“头枕长江、腰缠沅澧、脚踏洞庭”的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但在面对这一弯至柔至刚的碧水时,却也会流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态。

常德市分属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资源丰富。市域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其中水域面积占市城区面积的18%左右,沅江穿城而过,城内柳叶湖面积21.8平方公里,穿紫河、姻缘河、护城河、新河、渐河五条河流纵横交错,将城市的排水系统和城市水系构成一个整体。一方面,“水”赋予了这座城市以灵气,它孕育了常德的生命、常德的文化,也孕育了常德这座城市,它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另一方面,防汛抗旱、水系污染也成为了这座城市多年来经年不灭的焦点和重负,以至于老百姓也普遍认为:“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的水资源管理,改善水和水体质量,拓展更多的水域面积,为城市创建充满活力的经济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实际,以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式展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

2004年,市政府与德国汉诺威政府、德国汉诺威水协等合作,完成欧盟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环境对话项目《解决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常德市城区及穿紫河污水治理个案分析》;2008年,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编制《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2009年开始先后启动多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项目和内河水系改造工程,在此基础上聘请德国汉诺威水协、中规院、中科院等国内外顶尖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了与排水系统水系治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建立了市城区500公里的排水管网动态模型和160平方公里内的水系数学模型,并进行了CCTV地下管网检测及管网普查。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与德国汉诺威的友好城市关系,通过10年的合作,培育建成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并建立了海绵城市设计部门、施工及运行管理单位。

时下,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一个通病,就是把城市建成了水泥森林、城市戈壁,雨水不能渗透,城市不能呼吸,很多城市一遇暴雨,就出现了街道成河、城市看海的“景观”,有的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7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提出了“水安、水净、水亲、水流、水游、水城”的水系改造基本思路,和“一关、二禁、三治、四保、五改”的基本方式:水安、水净、水流是基础,要让老百姓亲水不怕水,让水流动起来,使人们不光能站在岸上看,还可以坐船到水中游览,最终把常德打造成为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城”,实现水与城的完美结合;“一关、二禁、三治、四保、五改”,就是要用壮士断腕的气魄关停水系改造范围内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矿山,禁止投肥养鱼,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对河流、湖泊、湿地要挂牌保护到位,通过系统的改造,使水系成为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近两年来,常德推进了以地下管网建设为重点的“三改四化”。2013年7月,市委、市政府在市城区全面开展了以路改、水改、棚改和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三改四化”工程,特别注重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和加强城市水系改造,不到一年时间,城区改造大街小巷207条,改造地下管网520公里,建设了一批小区、道路、广场示范项目。同时,全面启动了江河湖连通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的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

常德推进了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的穿紫河综合治理工程。利用生态湿地理念,对流域内的7个泵站和调蓄池进行了改造,对初期雨水、合流制的溢流污水进行调蓄和处理。同时,开展清淤治污、恢复自然生态,建成了生态公园模式的船码头、夏家垱机埠等一批亮点工程,把一个河流的污染源变成了新的清水源,使过去市民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市民休闲娱乐的风光带、投资开发的黄金带。

常德推进了与中科院武汉水科所合作的湖河塘水体治理工程。引进生物治污理念,种植恢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建立平衡和谐的水体生物链,促进了水体环境改善。比如,中心城区的朝阳湖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改善为三类。

今年3月27日,凭借过去10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扎实工作,常德以第七名的成绩被成功纳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为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常德聘请中规院专家指导编成了试点方案,计划在市城区41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开展示范,要在3年内规划实施海绵院落建设、城市绿地公园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广场改扩建、生态水系治理工程、排水设施新改扩建、城市供水设施新改扩建、数字化管理等7大类工程,100多个项目的建设,要在老城区重点解决雨污合流问题,恢复自然水系,提高人居质量;在新城区着力增加雨水存蓄空间,调蓄利用水体、雨水资源;在拟建区探索高强度开发前的低冲击开发组合。总体设想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求,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四篇文章。

一是确保水安全。常德将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加强沿河堤坝整治,大力推进城乡安全饮水工程,最大限度消除洪水隐患,确保防洪安全、内渍安全、饮水安全、地下水安全。

二是优化水生态。继续实施海绵式雨污分流工程,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切实增强水体自净功能,构建良好的水生态。

三是改善水环境。深入开展碧水行动,建立健全水处理系统,多建设开放式沟渠、池塘,作为排水系统、生态廊道,并成为城市景观、城市提质的重要元素,让老百姓重新看到水、体会到水,真正让水流动起来,真正自然生态。

四是建设水文化。在水系的改造中,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把水系沿线建设成为休闲文化的场所。大力开展与水有关的主题活动,让公众广泛参与,增强爱水、护水、亲水的意识,培育“上善若水、德行天下”的常德精神。大力发展水文化产业,密切水与城市的关系,建设可以亲近的河流、湖泊。

为了早日达成这一目标,常德将推进系统谋划,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水系规划,根据不同水域、不同水质、不同水量,更加经济、科学、系统地推进项目建设;会更加注重技术支撑,组建各层次、多方参与、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国际水平的技术团队并开展深层次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胆运用PPP等新兴融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我们的目标是,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基本建成,三年形成示范,真正成为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