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古郡零陵:接履桥的故事
红网零陵站
 
04-24 14:24
  • 古郡零陵当楚粤孔道,秦筑驰道,汉开峤道,径捷岭南。唐、宋、元、明驿传邮递,代有兴废,道路毁建频繁。清代,京都皇华驿至广西干线驿道,穿经永州府,境内支线与干线相接,与邻府、州、县支线驿路毗连,畅通四方。境内以永州府城为中心,向南北辐射,有干线驿道两路:其中东北路通京都,由府城北门经永泉铺、烟竹铺、接履桥、画眉铺、梁木铺、栋青铺、大桥铺、至黄公略入祁阳县境。

  • 接履桥位于古郡零陵境之北,在烟竹铺与画眉铺之间,距零陵城区10公里,离322国道约200余米。据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接履桥,“相传唐仙堕履于此”,镇因桥名。还有一个传说:当初修建此桥时,由于拱顶难以合拢,有一过路老人便告知修桥的师傅,用草履塞入可成。为纪念这位建桥有功的老人,遂更名为“接履桥”,沿用至今。

  • 又传三国时张飞取零陵,立城廓高呼,此地桥边遥接回音,得名“接音桥”。最后一个传说就是张飞攻打零陵,紮兵接履桥,而零陵守将邢道荣与张飞战不了几百个回合,就躲进了零陵城,任凭张飞挑战,总是闭城不出。零陵城三面是水,一面是山,易守难攻。张飞见攻城不下,便将兵马驻扎在离城20里的接履桥。

  • 一天傍晚,张飞带着十多个扮成渔民的士兵,悄悄来到西城脚下,沿着通往潇水河边的一条水沟爬进城里,潜到了东山之上,然后迅速爬到山的最高峰鹞子岭,张飞把一只8斤重的靴子踢到了离城20里的营中,将士们一看铁靴,就知道张飞进了城,便火速赶来,与张飞里应外合,攻下了零陵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飞取零陵的功绩,在他爬过的那个水口修了一座桥,取名“水口桥”;在他踢落铁靴的那个地方就取名“接履桥”。

  • 早上我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薄雾还弥漫在田野的上空,沿长满树木的小溪旁边的土路蜿蜒而行200余米,但见密密麻麻的草丛中露出一座残破的石桥踏步,一位白发老者在那残破石桥之上砍伐柴草。我问老者,为何在此砍伐柴草?答曰:此乃零陵有名的古迹—接履桥,于是这位张姓老人如数家珍的告诉我:此桥建于三国时期,原来还有明代天启七年(1628年),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和民国二年重修桥亭的石碑。这些石碑在大跃进年代拆了下来,抬去修了水坝。

  • 桥上原来有亭,桥亭立柱是四四一十六根尺余大小的木头建成,桥面东西侧设有木制栏杆,桥面西侧正中安放有一座神龛,里面供奉的是关圣大帝—关云长,还有提刀站在关圣帝侧边的周仓。在东南侧的桥面上,还有一个传说由张飞踢过来的铁靴砸出来的清晰脚印,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原来的老街也于70年代一场大火烧得一干二净,那红砖房屋是70年代后期才修建的。如今街道上的老房子没有了,桥亭也没有了,重修桥亭的石碑也没有了,桥面虽破损不是很严重,但也是杂草丛生,不走到面前,根本就找不到这座桥。说完便又埋头砍起柴草来。

  • 穿过杂草丛生的小桥,扑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老的青石板驿道,沿驿道拾级而上,是一条驿道上的商业街市,只因1936年零祁公路的开通而废弃。走在这荒凉、古老的街道上,街两旁遗弃的红砖瓦房,还有依稀点缀的几座摇摇欲坠的土屋外,更难寻找到见证历史的古迹。

  • 想当初这个长达300余米的村镇,从天明到日落,过往行人,南来北往,过出过进,络绎不绝。有赶考赴试的文人,有体察民情的官仕,有忙于生意的商贩,有打工卖艺的流荡者,有挑着“一头热”的理发师、有摇着波浪鼓的货郎担;孩子们爱看的耍猴人,还有算命看相、测字算卦的、和尚、尼姑、道士、相亲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三十六行,无奇不有。

  • 站在残破的桥上,放眼那已经割完水稻的一马平川,回想当年两军对垒,旌旗飞舞、金鼓齐鸣,张飞在这里与邢道荣大战几百回合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如今桥两边的料石砌就的护墙大部分已经坍塌,两岸长满了竹子和树木,清澈的溪水从远方的大山流来,无声无息的流过着座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小桥,小溪中的水草在流水中轻轻地摆动,小鱼儿也在静静的游来游去。

  • 四周的田野,那古驿道和沿街的村舍,也跟这小溪的水、小鱼儿一样的静悄悄,仿佛时间停止了前进,呈现出一种空灵与幽邃。只是那路边的小花还在怒放,那清风仍然拂面,那阳光还是那样慷慨的洒向大地,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