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零陵站4月15日讯 在潇水和湘水汇合的地方,有一个叫萍岛的小岛。萍岛是潇湘二水在亿万年的冲击中而成形的一个自然岛屿,面积不大,只有20余亩,远远看去,仿若浮于水面的一块翡翠,所以有人称它为浮洲;其状又像浮萍,故又有人称之为萍洲。这里四面环水,水域开阔,四季澄碧,高洁幽静,隔岸青山,旁生白鹭。岛上古木参天,竹蕉繁茂,风光旖旎。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大仅一弓的沙洲。湘水从西,潇水从南奔腾而来,每当春雨瓢泼,洪水暴涨之时,便把此洲吞入腹中。皇娥女英,沿河而上寻找虞舜,路过永州时,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只触滩摇震,女英抛下罗巾一块;龙神得报,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将洲高高拱起,从此这个小岛,便随水浮沉,水涨洲高,满头珠翠。柳宗元写的《湘口馆潇湘二水所汇》诗,记叙了萍岛风光。明代徐霞客来访此地,称萍洲在湘口之中,潇湘潆洄,恰如龙口之含珠。由于该岛地处潇湘二水汇合口,往来船只如梭,风帆与洲中竹林相映,橹声与洲上鸟语共鸣,诗情画意,风物宜人,故有“萍洲春涨”之称,它系永州名胜之一,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小岛上曾经建有拜祭潇湘二妃的潇湘祠,由于经常涨水, 不便历代官员们去岛上拜祭,因此就将潇湘祠搬迁到潇水东岸的小山之上。而岛上的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二年(1886年),抗法名将王德榜晚年闲居古城城内,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与湘军名将席宝田共同出资重建萍洲书院,并邀请清廷攻绩卓著,赏戴孔雀花翎的同都转三品大员,零陵文武才子周崇傅担任首任山长。萍洲书院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成开讲,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南乡试,该院学生有8人考选贡生,自此被誉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也便成为当时永州八县的最高学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新式中学堂,后又改为永郡联立萍洲中学;1949年与省立七中合并,署名湖南省第七中学,1952年更名为“零陵一中”,直到1953年春,“零陵一中”迁至对岸向家湾,以后的数十年里,萍岛仍一直为办学所用。萍洲书院在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白萍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长白苹而得名。萍洲书院自创建至今历时270余年之久矣。
记得两年前正当桂花开放的时节,我与红网的网友们曾经来过萍岛,从渡船登上小岛顺着踏步前行,就看到了这座荒废了的百年书院。漆皮斑驳的院门为红木所筑,成一个以地面为依托的圆圈,高高地弧跨在岛的中央,保存最完整的是当年那条长长的青石甬道依然在雨中发亮,一直伸向目光尽头。两旁的桂花树都是100多年前种下的。现在开满了白色的、黄色的桂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院子里正在搞恢复古频洲书院的基建,到处堆满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据船老大告诉我们,“零陵一中”搬了以后,这个岛上又先后有过“零陵商校”、“零陵财贸干校”、“零陵供销学校”等等,这个学校走了那个学校又来,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七八百人”,“学生出入萍岛都是坐船”,“后来要发展,都迁走了”,这个岛就荒了下来。
今年夏天小女从外地回来,我带领全家来已经修缮好的萍岛游玩。真是碰巧得很,送我们上岛的还是那条船、还是那个船老大。他告诉我,如今的萍洲书院已经基本建成,尽管奎星阁还在建设之中,但讲坛以及其他的建筑等什么的已基本修缮完毕,比起你们早两年前去看到情景要好了许多。上午9点许,船老大手拿竹篙轻轻一点,渡船便调转船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渡船犁破平静如镜的潇水河,缓缓地驶向目的地——萍岛。这时的古郡零陵,仿佛就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往后看,那西山、那古城、那大桥仿佛在一片茫茫雾色之中;往前看,倚陡峭悬崖修建的回龙宝塔直插苍穹,其倒影映在平静的河面上,与那青山绿水是何等的相得益彰。渡船划开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将那美丽的倒影轻轻的荡破。前面是零陵区正在建设的萍洲大桥工地,那高高的桥墩在阳光下显得那样的亭亭玉立。马达的轰鸣声惊动了平静的潇水,也惊飞了河岸边的小鸟。船儿顺流而下,右边青翠的山岗上是纪念潇湘二妃的潇湘庙;而左边就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正前方就是那宽阔的潇湘二水相会之处,但见两水汇合后,浩浩荡荡奔腾北去,仰视蓝天,乱云飞渡,使人浮想联翩,留连忘返。
弃船上岸,沿着那上岛码头的层层青石踏步而上,是一座新建的但又有种古香古色味道的风雨亭,那风雨亭树上有王田葵教授所作楹联“潇湘文波连四海就此能悟道在两仪太极”;“浮岛秋月映万川于斯便知学须一理殊分”。过风雨亭,就是萍洲书院的山门,山门两侧的楹联:“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这楹联出自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也是历代纪咏潇湘诗篇中最优美的诗句。山门之上的额题“古潇湘”三字隶书,虽然还没有挂上,我们却在院内见到了那块以隶书书写的“古潇湘”匾额,它以最简洁、最朴拙的风格,体现出了萍洲书院恢弘、古雅的内涵。进得山门,便是那古朴端庄的书院大门,其匾额上书“萍洲书院”四字,系采用清代永州知府赵宜琛告示碑上的楷书字体。楹联上“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则出自唐人《纂异记》逸文所载张生故事。进士张生,善鼓琴,好读孟子书。一夕宿庙中,梦见帝舜召见,取五弦琴为之歌《南风》,音韵清畅,爽朗心骨。歌词云:“南风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荡荡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传。”走进这书院,那精致雕花的门栏,那朴实无华的建筑,那古色古香的书卷气息便迎面扑来。书院的建筑格局,中轴线自北向南,有奎星阁(在建设中)、讲堂、中门、大堂、大门、门庭、影壁和长廊。院落中间清代遗留的青石甬道和甬道两旁那十六株古桂,枝叶纷披,覆盖了整个院落。正中的讲坛楹联为王田葵教授所作楹联:“南风如水,承传天下为公,必知民生无小事;夜雨似琴,启奏湘灵鼓瑟,方觉世上有真情。”院子中间那圆圆的拱门甬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经过长廊,只见有许多男女少年在教室里补习绘画与书法功课。看着这些莘莘学子们在这充满书香氛围的古老学院学习,便想起当年书院山长、零陵才子周崇傅先生在讲坛讲授其先辈、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老先生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情景....。
参观完毕回到山门前,望着这清澈的潇水河充满遐想,这美丽的萍岛不失为城市中人避开纷纷扰扰的一块绿洲、一片净土。这里的一切散发着宁静空寂的气味,四周平静的江水,斩断了车马纷纷与市侩喧闹,让人的心绪随这环绕萍岛的江水,沉淀、澄清而宁静下来。我想融入这里,想做萍岛岸边的一棵小树,每日在观看潇湘北去、日出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