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永州古城:城廓恰临潇水上 山川犹是柳侯余
永州日报
 
04-14 10:26

永州日报4月14日报道  永州古城东靠东山,西临潇水,古城被东山、芝山所夹,可谓“山环水抱”,是典型的山水城市。永州古城共有七个城门,西面沿潇水有四个城门,由北向南依次是潇湘门、大西门、小西门、太平门,另三个城门是北门、东门和南门。古城在布局上,前依潇水,背靠东山,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

在西汉时期开始修建的永州古城,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地当楚粤门户,号称“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关而固”。自汉唐以来,永州古城累经修筑,东汉初年,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城区规模大增;三国时,孙权遣大将吕蒙取零陵,对城廓进行了修建;后历经两晋南北朝的经略,到唐代城厢格局基本形成。

记者查阅《永州府志》,永州古城风貌格局完整。上载:“今之城池,即汉零陵郡城。创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宋绍兴中,赵善谧增修里城,开庆、咸淳增筑贰廓。元因其旧,洪武六年(1374),永州卫指挥更拓之,而形成城西以潇水为壕堑,由西南而东堤水为池,自东至北隅凿土为濠,自北至西隅联属为池之局,城墙围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阔一丈四尺五寸。”

进一步查阅史志了解到,永州古城汉时为土城,宋代改建砖城,明清为砖石城。于是,沿潇水东岸、东山山麓分布的一批以民居、店铺为主的建筑,形成了两条空间轴线的城内大街和无数条纵横交错的街区小巷,永州古城在不断扩大城区的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山水古城风貌。

记者漫步于零陵古城,细寻古城的发展脉络,发现了它的两条空间轴线一直延续至今。一条是从古城北门至南门,以这条轴线为界将古城的功能空间大致分为两部分,东面为公共性质,西面为居住性质;另一条是从柳子街过浮桥至大西门再出东门。南北向的轴线成为主要城市干道,东西向的轴线仍然发挥着连接潇水西岸的作用。而今,城墙虽基本拆除,但西面临潇水城墙基址与现状道路基本吻合,可清晰地分辨出城池、城门的具体位置以及城墙基础,尚保留着少量的古城墙,东门至南门一带濠池遗迹尚存。

从清康熙年间绘制的《零陵城厢图》上寻觅,我们还依稀可见当年零陵城厢的概貌。到清末,城内有12街18巷25坊,城区面积1.55平方公里。古城东西向、南北向两条空间轴线一直延续至今。重要街道按“两纵八横”布局,纵向有正大街、北正街、后街,横向有府正街、新街、文星街等,河西有柳子街;城中胜迹则有众所熟知的“九井三槐”、“五码三台”等;城内主要建筑有府衙、县署、万寿宫、高山寺、濂溪书院、府学宫……

零陵区文博副研究员王衡生对永州古城有很深的研究,他认为:永州古城是城池与传统风水理念的完美结合。古人多以“创建都邑,必依山川”,“因山为城”“凭溪为阻”为建城理念,而永州古城地处零祁盆地中心,为最佳人居环境选址。城池东靠东山,西临潇水,潇水西岸为西山所夹,可谓“山环水抱”,是典型的山水城市。隆庆《永州府志·形胜》载:“永扼水陆之冲,居楚越之要,衡岳镇其后,九疑峙其前,潇水南开,湘江西会,此形胜大都也。”永州自东汉始建至清末一直都在东山与潇水之间地势由东向西缓缓下降的台地上发展,并以“东山”、“万石山”、“千秋岭”三山为最重要的依据和坐标。以人居环境安全防御的角度来说,永州之山水地形天然绝佳;其城池的规划设计,也自创立之初即充分顺应并利用天然形势,遵守“依险设防”的基本原则,后代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巩固,实现了古城的长治久安。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赞道:“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城廓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今天,寻觅永州古城的踪迹,记者站在湘江河畔沉思冥想而感慨万千:秦汉的炊烟和唐宋的琴韵早已散尽,永州古城如同一幅沧桑秀美的山水画,没有哪座古城犹如永州这样迷人,她是优雅的大家闺秀,是绝世独立的南国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