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陵区菱角塘镇文峰村,合作社的村民正抢抓时节种植黄瓜,期望能赶早上市,卖个好价钱。
永州日报4月14日报道 站在永州零陵区菱角塘镇文峰村村民李序国的楼房上望去,一片看不到尽头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美不胜收。“可以自豪地说,零陵区卖得最好的蔬菜都是我最先种出来的。”4月2日,记者来到文峰村采访时,李序国正在蔬菜大棚指导村民种植黄瓜秧苗。由于长年积累下过硬的蔬菜种植技术,他被聘请作为文峰村蔬菜水果种植合作社技术指导员,夫妇俩一年有6万元的固定收入。
文峰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每年农闲时节,留守在家的村民就会在闲置的土地上种植时令蔬菜,运到附近的城镇贩卖。1983年,李序国退伍回到老家,看到光种水田效益太低,就开始琢磨种植蔬菜瓜果。
“刚开始用竹篾盖大棚,因为大棚的效益高,比普通的蔬菜出来早,市场价格高,而且不受天气影响。”考虑到较高的经济收益,李序国开始在文峰村第一个试种大棚蔬菜。这一试尝到了甜头,夫妻二人便在家里租用村民的荒地扩大种植规模。和村里其他外出打工的人相比,李序国的生活也算家底殷实富裕,不仅建起了三层楼的新房,两个儿子也即将大学毕业。“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脚下的土地就是农民的财富。”李序国说,农民要致富,就得让土地长出金子。
在李序国的带动影响下,村里大规模种植蔬菜的农户越来越多,但种多了又担心卖不出去。2014年5月,在零陵区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了文峰蔬菜水果种植合作社。文峰村村支书李谨庆向记者坦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得益于农村土地改革。“只有土地流转起来了,才能进行大规模经营管理,农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李谨庆介绍,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为了确保市场和销路,合作社引进了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合作社只管蔬菜种植,公司负责搭建销售平台,双方可以签订购销合同,这样规避了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而且蔬菜不愁销路。
“农户自家的田地,愿意种的自己种,可以加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不想种的也可以流转给公司收租金。”李谨庆说,合作社的经营最难在于收入如何分配,要让每家每户都能赚到钱,还要算清楚每一笔账。
“人心不一样,田好田坏不一样,租金也就不一样。”合作社引进公司经营机制,全村的土地都要流转起来,而且每亩田的租金也要统一。“两亩田两季水稻的纯收入大约两千元左右,农户一亩地一季苋菜就有四千元。”看得见的收益,让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动心了,最终全村以每亩300斤稻谷的国家收购价达成流转协议。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个个长约110米、宽8米的蔬菜大棚在文峰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有上百人,全村1400多亩田地,流转了300多亩。不仅荒山荒地没有了,一些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回家开始流转土地加入专业合作社。
零陵区经管局蒋和善向我们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字每天都在呈现动态增加的趋势。截至去年底,零陵区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06家,年后又增加了2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村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可以团结分散农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蒋和善在农村工作30余年,他深有感触。他说,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不仅让农户有了更多收益,也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等问题,让土地不再沉睡。
抱团取火人心暖
农村土地确权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土地流转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回到家乡,重拾往日的锄头菜篮,走上田间地头,一低头一弯腰,农民从平实的土地里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适应农村发展现状的经营方式出现,告别单一的作坊式生产,显然抱团取火产生的火花更耀眼,不仅照亮了农村的夜空,也温暖了农民的心窝。(记者 刘思宁 唐斌 通讯员 樊瑞明 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