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唱不过祁阳!创作精品祁剧再进京
红网祁阳站
 
03-30 14:42

红网祁阳站3月30日讯(通讯员 李军)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这是流传在湘南一带的民谚,已流转有500年历史。所谓“唱不过祁阳”,说的就是比京剧等各剧种发祥还早的祁剧。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祁剧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在浮萍世事中传承与发展?随着付华皮老师手中的“哒哒哒......”声,让我领悟唯有传承有人,精品留世才能续繁华......

几多汗水育“祁”才

近日,跟随祁剧传承人付华皮老师来到祁阳师范大礼堂内,简易舞台上,随着付华皮手中的一根木棍敲响,“哒哒哒......”只见一群十二三岁孩子们正腿、串翻身、前空翻等一列十八般武艺陆续登场,“可别小看了这木棍敲打声,台上所有的表演都得听它的,这就是魔棍的敲打声。”随行的祁阳县文广新局班子成员郑安顺说。看着首届祁剧班43名学员在祁阳师范、祁剧团和多位专家名角经过四年的精细培养,终有所成的一个场景,心中无比欣慰。

为让祁剧增添新的异彩,祁阳启动了祁剧人才培养工程。先后鼓励县祁剧团破例接收艺校毕业生15人;经多方努力,由舞台经验丰富的祁剧传承人付华皮老人跟班专业指导在祁阳师范的首届祁剧班学员,当下这些小小传承祁剧种子,正在紧张训练排演,为新创剧目《兄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兄弟的故事为原型)演出做准备。

“祁剧再不创新,消亡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如何让具有500年悠久历史的祁剧再现‘祁阳弟子遍天下’的辉煌,就成了当代湖湘人民的祁剧梦。”付华皮老人感叹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作为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祁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遗产,它的消亡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唯有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它长存于世。

创作精品再进京

从康熙乾隆年间到新中国,从祖国的粤闽小镇到新疆边塞,从同治年间左宗棠到解放后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在历史的长河里,与湘西南人们的民风民俗相融相生,祁剧,就是在这块深厚文艺土壤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习近平在去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祁阳为积极推进祁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奔着2015年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争夺2016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争取去国家大剧院演出,日前,祁阳与永州市相关部门联合创作的大型现代祁剧《兄弟》的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祁剧《兄弟》反映卢野、卢刚兄弟俩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完全不同的革命立场。兄弟俩从小一起离开三吴大地,先后进入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程中,两兄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革命观念,哥哥为追求爱情和自由活命而脱党、叛党;弟弟信仰坚定,历经磨砺,率部起义迎接解放。在大是大非面前,哥哥为了保存自己,不惜捏造罪状,作证诬陷,置弟弟于死地。两兄弟以相同的目标开始,以绝异的结局终了。其事迹可作传奇看,其情感可作戏剧传。

剧本以陶铸及其兄长陶耐存为原型,但剧中表现的又绝非他们仅有的事迹。剧本主要集中体现了三吴县所在的潇湘地区、乃至全国许多大革命时期革命家庭和革命家的事迹。本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传输正能量,符合当前中央宣传主流思想。

有了精品剧目,九月的潇湘,凝聚祁湘人民丰富的情感与智慧《兄弟》,必将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品现代祁剧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