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3月25日报道 醴陵作为与景德镇、德化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以其独特的“釉下五彩”工艺享誉海内外,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滕召华便是其中一位。因为对“釉下五彩”的热爱,他从最初简单的收藏,到了解制作工艺,再到收集有“泥黄金”之称的大球泥,最后自己开始用“淘泥”生产高端瓷器。
明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将拉开帷幕,届时滕召华将携“大球泥瓷”亮相瓷博会。
白润的釉下五彩瓷瓶让他一见钟情
51岁的滕召华来自怀化洪江,原本经营竹模板和钢模板生意的他,跟高端艺术瓷可谓“八竿子打不着”。不过,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彻底爱上瓷艺。
2004年,滕召华在拜访一位收藏家时,在他家看见一个周身白润、绚丽夺目的宝贝——醴陵釉下五彩瓷瓶。“感觉眼前一亮,白、润、透、薄,太漂亮了!”谈及当时的感受,滕召华称,“对釉下五彩一见钟情”。此后,滕召华开始收藏高端瓷器,但凡是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他都会买上三五件。
滕召华多次请教行业教授、名家,在他们的介绍下,他知道了绝世“毛瓷”的由来,也得知了其精致、斑斓的原因——大球泥,这个出自雪峰山下,制作“毛瓷”最稀缺宝贵的原料。
花几千万买了一堆泥巴
在他眼里,是无价之宝
滕召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计成本地收集并收藏大球泥。在不少名家看来,大球泥珍贵,但普通市民并不这么认为。“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花几千万去买一堆泥巴。”滕召华笑着说,当时压力很大,不过庆幸最终坚持下来了。
除了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寻宝”的过程也不容易。据滕召华介绍,目前大球泥在全世界仅发现两处矿源,一个矿源在英国,但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绝迹;而另一个在湖南雪峰山,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枯竭。
滕召华多次跟随勘探队爬到雪峰山探查,并未发现其他的矿口。“过去村民帮企业运送大球泥,觉得它雪白如玉,便私下留了一些,计划用来粉墙。”一次偶然的机缘,滕召华从村民那里得到新发现,于是他挨家挨户去买。好在出价高,村民对大球泥价值也不甚了解,村民纷纷拿出了自己的“藏货”。
8年时间,滕召华靠着在洪江工作多年,拥有的丰富人脉资源,将原来洪江国有瓷厂仅存的和散落民间的大球泥全部收集起来。“这百余吨大球泥,或许也是世界上最后的留存。”
绝不能浪费大球泥
瓷匠手上黏的泥都要冲干净
收集的过程中,滕召华越发认识到大球泥的珍贵。“这么好的东西,如果用在瓷器上,将使湘瓷大放光彩。”经过两年多的调研,2012年,滕召华在长沙成立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
为了得到炼制配方,滕召华组织上海、山东、湖南等地国家陶瓷原料检测机构对大球泥进行化验、检验和对比分析。上百次的配方试验后,他终于获得了理想的大球泥炼制配方,“同时还突破了时下用大球泥烧制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并结合景德镇釉下青花、德化白瓷雕塑、宜兴紫砂壶等工艺技术”。
配方出炉后,滕召华把生产车间设在了醴陵。他说,“醴陵是他瓷器梦开始的地方”。
滕召华给众人立下规矩,绝不能浪费大球泥。“即使瓷匠手上黏的一点点泥,都要用水冲干净,待其沉淀再重复利用。”滕召华说,大球泥已经绝迹于世,要审慎动用。滕召华表示,每年只用一、两吨,公司的这批“泥黄金”也只能用五十年左右,遵循绝不浪费的原则,消耗都是以毫克来计算。
将“大球泥瓷”打造成湖南名片
代表湖南走向世界
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绝对不允许市场上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滕召华将产品定位成高端与定制,因为他希望在未来,每一件用大球泥制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精美雅致且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毛泽东主席浮雕》瓷像、《一树独先天下春》瓶、《蝴蝶兰》杯碟、《富贵春光>壶、《释迦牟尼佛》瓷塑像……近千件大球泥瓷艺术珍品陆续惊艳亮相。
日前,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起草的我国首个“大球泥”、“大球泥瓷”企业标准已经出台,滕召华要让“大球泥瓷”发展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龙头,带领行业引领全国,让大球泥制作的湘瓷品牌,打造成湖南名片。“湖南现在缺少叫得响的世界级陶瓷品牌,而大球泥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26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将拉开帷幕,近百件大球泥珍品瓷将代表湘瓷的特色品牌参展亮相。“‘大球泥瓷’将成为此次文化盛宴上,最能代表湖南艺术瓷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滕召华对“大球泥瓷”走向世界充满信心。(记者 陈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