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炎陵“藤牌舞”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2015-02-09 10:29:11
  
红网

藤牌舞的表演者正在进行排练 通讯员供图

藤牌舞的表演者正在进行排练 通讯员供图

株洲网2月9日讯  记者8日了解到,炎陵县文化馆正准备将县级非遗项目“全堂龙狮、藤牌舞”,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

这项民间传统艺术因何起源?它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故事?

特点

融武术、舞蹈与龙狮表演为一体,体现战斗气氛

炎陵县文化馆馆长蔡女士介绍,藤牌舞是一种融武术、舞蹈和龙狮表演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由16人表演,老少皆宜,参与性强,主要在十都镇密花村流传。

58岁的黄第勤是炎陵县藤牌舞第七代传承人代表。他说,藤牌舞全称“全堂龙狮、藤牌舞”,又名“破长城”,最大特点是古朴、原始。该舞反映古战场两军对垒的情形,由16人表演,其中2人代表将官——一人持虎叉、一人使双头棍,8人代表士兵,另外6人则用乐器伴奏,布局十分严谨。表演采用6种步法,依“8”字走场,发出“嗬”、“嘿”的呼喊,要完成莲花阵、龙门阵、围困阵等几大阵式。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对舞,或同持叉、棍者对打。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并配以唢呐曲牌,表现强烈的战斗气氛,“全部表演完需要1个多小时。”

渊源

祖先遭欺压后习武防卫

黄第勤介绍,据民间传说,藤牌舞最早起源于三国。当时,孟获编藤为盾,练将操兵与诸葛亮对抗,现在表演的藤牌舞则以竹编成盾牌。

黄第勤说,据第四代传承人黄启岳(已故)介绍,现在流传的藤牌舞大约创立于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当时,黄启岳的先祖从广东梅州迁到江西赣州南康县(现在的南康市),遭到排斥,地方封建统治者唆使人驱赶他们,双方经常发生械斗。为了生存,先祖便请来福建南少林俗家弟子卢贵祥,教本族男女武艺。

“后来卢师父特意教了一门以藤条编成盾牌的防御阵式,一代代人练下来,就成了现在的藤牌舞了。”黄第勤说,随着家族壮大,族人在同治年间(1862年—1875)来到现在的炎陵县十都镇密花村。迁来之后,族人还是白天劳作,晚上练武,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

黄第勤说,改革开放后,密花村村民在师父的带领下,去过很多地方巡演,也经常参加当地的贺新春、闹元宵活动。1985年,炎陵县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会举行,“当时各乡镇代表200多名民间艺人参演,我们的藤牌舞获得了第一名。”黄第勤自豪地说。

现状

在当地交织传承,正准备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黄第勤介绍,流传在密花村的藤牌舞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他说,该舞的传承比较复杂,既有家族性的“一脉传承”,也有非家族的弟子学了之后,教给更多社会上的人,基本呈交织传承状态。

“我第四代祖师一生带了162个徒弟,他是我的榜样。”黄第勤说,他从记事起就喜欢武术,经常跟着师父练习藤牌舞。“藤牌舞包含武术、舞蹈与龙狮表演,全部掌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光武术部分,就有武术套路、武术器械,还有多种步法、手法和队形调度,不经过反复训练,根本表演不了。”

黄第勤说,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他才全面掌握藤牌舞技艺要领,也因此幸运地成为传承人。

而记者也了解到,藤牌舞早已是炎陵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炎陵县文化馆目前正在准备将其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记者 李军 通讯员 汪湛 蔡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