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绿色发展 展现“生态红利”
经济日报
 
09-21 14:39

走进湖南娄底市,浓郁的绿色随处可见。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远方来的游客拿出手机、相机连连拍摄,对生态绿景赞不绝口。但在当地人记忆中,以前娄底的主色调是灰黑色:山头因为采矿变得像“瘌痢头”,污水让部分河流颜色发黑、鱼虾绝迹,烟尘使天空显得灰蒙蒙的。

“灰头土脸”变光鲜夺目,实现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娄底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拥有千万吨煤、千万吨钢、千万吨水泥和百亿千瓦时电的工业产能。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粗放的发展模式还带来了空气和重金属污染、固废垃圾堆放等一系列问题,遭遇“经济发展不足,环境保护不住”的尴尬。

娄底正视困难、直面问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勃勃生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成为共识,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亮堂。“青山常在柴不空”,绿色发展不仅使空气和水变好了,也带来了更多“生态红利”。如今,娄底资源优势向循环经济优势转变,简单粗放式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成效初显。今年上半年,该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10.8%,高于经济增速,让更多人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减少污染源,娄底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并严把关口,近3年共否决高污染、高耗能项目40余个。娄底冷水江市的工业企业密度在湖南省各县市中最高,锑产量占全球的60%。当地干部回忆称,前些年有些山头上分布了近百家小型冶炼厂,“远远看去,空中黑烟滚滚,地表千疮百孔”。近年来,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已开采百年的不毛之地重新披上了绿装。娄底市环保局局长刘时东介绍说,锑冶炼企业已全部配套建设了烟气脱硫设施,所有非法建设的涉锑项目全部被取缔。如今,在消化新增产业废弃物的基础上,锑冶炼渣、钢渣、水渣、高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原有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效益反而比粗放经营时增长了5倍。

娄底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几大传统支柱产业普遍采用了先进技术和工艺,总体上摆脱了原来“傻、大、黑、粗”的格局。在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六七层楼高的厂房内排列着各种设备,头戴白色安全帽的工人们在数百米的生产线上忙碌。据介绍,当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后,传统钢铁产业焕发出新优势,吸引了全球钢铁巨头米塔尔集团入股投资。该精深加工项目完成管理和工艺创新100多项,可为客户提供更环保、更安全、更轻便的新型汽车钢材,全部投产后预计将占领中国轻型车辆用钢市场约15%的份额。公司首席行政官爱德华告诉记者,公司有24名外籍员工,他们之所以选择扎根娄底这个中部地区的地级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汽车销售市场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生态环境和产业环境都很好。”

近年来,当地实施“绿化娄底四年行动”和“城乡环境整建四年行动”,围绕“旅游兴市”战略大力发展观光游、体验游、养生游、运动休闲游等旅游新业态,保护好青山绿水带来了生态旅游财源。站在新化县海拔上千米的紫鹊界山崖边举目四望,脚下500余级梯田层层叠叠,无边绿浪向起伏的远山绵延。紫鹊界梯田高处没有山塘、水库,全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基岩裂隙等天然储水保水,被评为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双遗产”,引得远近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娄底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9亿元。

自然美景比比皆是,人文风光也欣欣向荣,为保护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峰县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双峰溪砚文化艺术研究所内,一款款制作精致、意境优美的砚台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湘军水府溪砚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锡忠告诉记者,当地正全力做出溪砚品牌,建设集生产、传承保护、展示展演于一体的主题文化产业园。未来,双峰县还将努力打造耕读文化园,使曾国藩故里成为5A级景区和海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度打造蔡和森、蔡畅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

经过多年科学发展,秀美画卷重新映入眼帘。据统计,2014年该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7.72%,森林覆盖率为50.2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与绿意盎然的环境相一致,城市的居住环境、市民的生活品质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正成为现实。

“我们尊重实际,不唯GDP,也不刻意去比名次、排位次。”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表示,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转型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努力使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生态环境变“美”。(记者 郑波 刘麟 杨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