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抗战时期湖南境内两大“生命线”
红网
 
09-02 11:58

湘川公路矮寨坡路段于民国25年(1936年)开始修建,因风餐露宿,工作条件差,医疗薄弱,死于工地者200余人。为纪念死难员工,铸造“开路先锋”铜像和湘川公路死事员工纪念碑于路侧。

图为“开路先锋”铜像。

一举创下四个“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通车以后,驱车从桥的一头到另一头(从峒河岸桥头到茶洞岸桥头),只需要1分多钟,而如果走大桥下的矮寨盘山公路,从山下到山顶,至少需要30分钟。

矮寨坡路段长6公里,修筑于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大小斜坡上。其地势之险、工程设计之巧妙居全国公路之冠,被称为“矮寨公路奇观”。

矮寨镇幸福村94岁的龙金茂老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仍健在的湘川公路建设者之一,他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路时的场景。

红网记者 盛学运 怀化、湘西报道

1935年至1938年,湖南境内建起了事关抗战胜利的交通战备工程——湘黔公路、湘川公路,这两条路彼时被称之为“战时生命线”,曾担负过伟大的历史使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红网记者重走湘黔、湘川两条公路要塞地段,寻访公路的建设者和见证者,重温那段已远去的历史。

矮寨大桥飞架天堑 奇险盘山公路已变旅游胜地

湘川公路(319国道)全程1256公里,始建于1935年初,1936年9月全线竣工通车。八年抗战中,湘川公路是衔接粤汉、湘桂钱路通向西南大后方的惟一通道,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湘川公路中段横贯湖南湘西全境,路面在崇山峻岭中盘旋俯仰,其惊险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一段矮寨坡路段,长6公里,修筑于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大小斜坡上。公路多次转折形成13道锐角急弯,26截几乎平行、上下重叠的路面,最宽处不超过7米,最窄的地段不足4米。其地势之险、工程设计之巧妙居全国公路之冠,被称为“矮寨公路奇观”。

根据《湘西州志》记载,湘川公路矮寨坡路段于民国25年(1936年)由湖南省政府湘川公路处负责边测边修,时在乾城、永绥、宝靖、古丈、永顺、凤凰等县征用民工近39万多个工目。全线施工人员多时达到30000余人,因风餐露宿,工作条件差,医疗薄弱,以致染病工人众多,施工事故多,死于工地者200余人。为纪念死难员工,铸造“开路先锋”铜像和纪念碑于路侧。

记者一行驱车从吉首市乘车出发,大约半小时到达矮寨镇。在这个坐落山谷中的苗家集镇上,至今能看到许多古老而坚固的石板屋,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些石板屋都是当年公路施工大军遗留下的。沿着公路往花垣方向约1公里处,来到矮寨镇幸福村,这里住着一位94岁的龙金茂老人,他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仍健在的湘川公路建设者之一。

“嘭!我们有使用过雷管炸药,但大多是用手凿石山。”虽然龙金茂老人如今已耳背,但提及矮寨盘山公路修建时的情况时,仍然滔滔不绝地回忆起当时场景。由于老人只会说苗语,村里的年轻人便在一旁当起了翻译。

“我们在矮寨坡顶接力,往花垣方向修路。那时没任何机械设备,前面的人用手挖肩挑把泥巴路的路基开出来后,另一批人就开始往上面铺砂洒水,紧接着后面的二三十个人,就用肩膀一起往前拖动巨大的石碾子,往前面滚,压路。”老人边讲述,边举起双手,一手握钎抡锤做出敲打手势,比画当年修路时凿石的情形。

从幸福村采访完龙金茂老人后,记者一行来到“开路先锋”铜像和湘川公路死事员工纪念碑,缅怀先烈。如今,与其隔谷相望的是已于2012年3月31日建成通车的矮寨特大悬索桥。这座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奇迹的工程,一举创下四个“世界第一”:一是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二是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创世界第一;三是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创世界第一;四是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创世界第一。尤其是世界首创的“轨索滑移法”,是一项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在桥梁界极具分量的原创型科技成果,成功解决了矮寨悬索桥钢桁梁架设的难题,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矮寨大桥通车以后,驱车从桥的一头到另一头(从峒河岸桥头到茶洞岸桥头),只需要1分多钟,而如果走大桥下的矮寨盘山公路,从山下到山顶,至少需要30分钟。“现在矮寨盘山公路成了自驾游的必经之地,游客可以在此观赏附近的天险以及矮寨大桥,以往盘山公路行车危险及堵车的景象也成为了历史。”当地跑客运的赵师傅告诉记者。

位于洞口县江口镇的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80年前,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全凭手挖肩挑、克服艰难险阻修建湘黔公路,图为当时修路用的石碾子。

邵怀高速雪峰山隧道通车后,绝大多数司机都已经改走高速公路,320国道雪峰山路段已变得沉寂冷清,当年交警执勤办公的地方已经人去楼空。

雪峰天险变坦途 老国道见证悲壮历史

抗战时期,湖南另一条不得不提的交通要塞便是湘黔公路(320国道)。根据《湖南公路史》记载,湘黔公路全长451.42公里,其中常德至沅陵段186公里,这段路与通川的湘川公路重合。两路于泸溪县境内的三角坪为分岔点,湘黔公路南下辰溪,过新晃到贵州,而湘川公路渡过沅江,经泸溪抵达川边。

“雪峰山,山连山;三百三十一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是当地民谣对雪峰天险的描述,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雪峰山路段,也实地感受到了这样的形容并不是夸张。那么,80年前,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全凭手挖肩挑的建设者是如何将这条道路修建起来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

记者在洞口县江口镇畔上村找到了见证当年修路的87岁老人肖必凡。老人介绍,湘黔公路从村上的水田地经过,通过人工挖土等方法,拉直、铺平道路。“当时修路很苦,没有什么机械,全靠劳动力推出来。那个时候路面也没这么宽,只有现在的一半左右。”

1936年6月1日,湘黔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设立工程处仅用了1年零4个月时间,即打通了沅陵至晃县265公里的山地路面,不可谓不是壮举。而公路建造的背后,凝聚的是建设者们的勤劳和汗水,甚至有许多人为此奉献了生命。湘黔公路的总设计、监造师张叙丞由于日夜操劳,“每天大汗淋漓,骑马巡查于公路间,衣服常湿透”,不幸身染伤寒罹疾,于1935年5月逝世,年仅43岁。为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设计师和总监造师,在湘黔公路通车后,沅陵站被命名为叙丞汽车站,以资纪念。其病逝后,国民政府在其墓碑上也刻下赞语:非公葬难临绝顶,有伟绩乃踞高峰。

2007年,邵怀高速通车后,有了雪峰山隧道,人们只需5分钟左右就可以从高速公路穿越7023米长的雪峰山隧道。而如果沿着320国道走二十多公里长的山道,不仅时间上要花一个多小时,而且险情不断。如今,绝大多数司机都已经改走高速公路,320国道雪峰山路段已变得沉寂冷清,但那三百三十一道弯依旧在,一百多个险点也还在,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那一段悲壮的历史。